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2009年宁波市环境保护工作总结

  2009年,在上级环保部门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紧扣省、市各类任务书,以完成污染减排、环境综合整治、生态市建设任务为目标,结合全市环保工作实际,着眼于全市环境质量的逐步改善,各项重点、创新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紧密结合污染物减排,突出抓好重点减排工程建设。2009年,我市减排工作目标为COD同比削减3%,SO2同比削减4%。一年来,我局积极履行减排办职责,以“24·10”减排工程建设为重点,建立健全了工程建设进度定期报告和督办督查等制度,不断加大工程推进力度。目前,24项化学需氧量减排重点工程已完成8项,在建16项,全市已建成各类污水集中处理厂22座,全市污水处理总能力达112万吨/日;10项脱硫重点工程已完成7项,在建3项,全市共计1266万千瓦机组和5485吨热电锅炉均配套建成规范的脱硫设施。经省减排办核定,上半年,我市化学需氧量同比削减11.78%,二氧化硫同比削减11.73%,上半年减排结果均为全省第一,并被评为2008年度污染减排工作先进单位。另经市减排办预测,COD、SO2排放量全年分别下降5%和10%,预计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二)紧密结合生态市建设,突出抓好农村环保工作。经考核,我市生态省建设工作已连续4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优秀。今年,在确保城市环境明显改善的基础上,着力开展农村环保工作,探索城乡一体的环保工作思路。为减少垃圾运输二次污染及垃圾填埋、焚烧处理对我市带来的环境压力,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循环利用,积极推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太阳能生物处理技术,现已在全市偏远地区的60多个村庄建成处理设施示范点。积极拓宽投资渠道,利用世界银行6000万美元贷款项目,推进农村环境整治,今年全市建成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115处、零排放生态公厕100余座,基本完成生猪存栏2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工作。生态创建品牌效应进一步显现,继余姚、镇海、宁海被命名为省级生态县(市)区后,奉化市成功创建首批省级环保模范城市,今年我市已有9个乡镇被命名省级生态乡镇,11月我市又申报省级生态乡镇(街道)5个,慈溪市和宁海县还成功申报为全省首批农村环境保护试点单位。
  (三)紧密结合“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突出抓好重点监管区污染整治。我市临港工业废气污染问题被列为全省11个重点环境问题之一,要求在今年底完成整治任务。按照省厅统一部署,我局积极发挥整治办职能,扎实开展各项整治工作,全市先后投入治理资金约33亿元,整治任务中的89个工程项目已完成84项,其它3个项目可在年内完成,另外2个项目分别于明年3月、7月完工。通过大力整治,临港工业区域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显著下降,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2009年上半年SO2和NO2的浓度与去年同期相比均有下降,特殊污染因子如苯系物等浓度日均值与整治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且均达到环境功能区标准,整治工作于11月初顺利通过省生态办的现场验收。7个市级督办的重点环境问题已有5个完成验收,其中慈溪市废塑料和象山县石浦镇水产品加工区域环境整治正按计划积极推进。年初还确定了各县(市)区共9个流域性、区域性、行业性重点环境整治任务,深入推进区域污染防治工作。积极开展流域污染防治工作,按省厅计划部署落实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保护管理考核工作,我市列入生态省考核的3个市县出界断面考核评定分均为良好,并完成市级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考核点位的确定工作。积极开展工业园区整治工作,完成11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工业园区)整治任务,占总任务的79%。继续推行清洁生产强制性审核,年内完成30家企业的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开展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工作,完成《宁波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并在市政府常务会议上审议通过,成立领导小组并分解落实各项治理任务,编制完成了《宁波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实施了外地转入机动车辆排放标准的环保审核工作,实质性地拉开了我市机动车排气污染治理的序幕。
  (四)紧密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突出抓好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紧紧围绕市委确定的工作目标,结合我市环保工作实际,针对性开展《宁波市大气环境污染防治的对策与建议》、《宁波市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与政策分析》等7个专题调研,发掘了一些环保创新发展的真知灼见,顺利地完成各项学习实践任务,在队伍建设、重点工作推动等方面得到实质性的进展。根据“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机关创建要求,并为推动我市环保工作的创新发展,首次在系统内开展了“一处一品”活动,提出环境管理的新方法,努力探索环保新思路,解决各类新问题,如江东分局出台了《规范饮食娱乐服务企业选址预警制度》,指导和规范饮食娱乐服务企业选址,避免业主盲目租房造成的经济损失,江东区实施该制度三个月来,“三产”污染方面的信访数下降达50%;江东分局还开展了娱乐场所噪声源数字化管理及示范工作,目前已基本建立集企业端、服务器端和社区环境噪声室外LED显示屏的噪声源数字化管理网络系统,9家试点企业即将进行验收,辖区娱乐业噪声投诉同比下降40%以上。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联合发布并按计划实施试点工作方案,并在宁波化工区实质性开展试点实施工作。根据《环境监测质量三年行动计划》要求,举行首届环境监测技术比武活动,激发监测人员勤学专业知识、勤练监测技术的热情,开发先进监测技术,拓展前沿监测领域,二噁英等有毒、有害有机特征污染物的监测能力全面强化,生态环境遥感解译实验室建设进展良好,省内首批饮用水源地生物预警系统正式投入使用。
  (五)紧密结合环境执法监管工作,突出抓好群众环境权益维护。扎实开展了“绿剑”1—5号环境执法专项行动、全国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等,积极开展生态环境监察活动,通过飞行监测、联合执法、专项督查、综合惩治等形式,确保环境违法行为整改到位。今年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14700多人次,检查企业5600多家次,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876件,罚款总额为3032.65万元,调处群众环境信访投诉10187件,今年省转82件信访案件的办理较好率均为100%,圆满完成市“两会”建议提案49件,满意率或基本满意率100%。省厅“飞行监测”检查组共集中抽查了我市企业61家,废水达标率为86.9%,市级飞行监测行动在1-9月份共抽测企业337家,污染物排放达标率为95.3%。开展宁波市排污收费系数研究,小型三产行业废水、建筑施工噪声以及燃煤锅炉废气排污申报与收费系数通过专家评审。深入开展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在18家重点污染源企业试点工作通过验收的基础上,今年又有20家重点污染源企业开展了此项试点工作。继续把好辐射安全关,全年审批移动基站、输变电项目共1354项,开展全市辐射安全检查工作,检查企业400多家次,全大市无辐射事故发生。强化固废处置设施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至今共审批496家危废产生单位的年度转移计划,核定转移联单2722份,1-10月共安全处置危险废物107700吨,处置医疗废物6500吨;重点推进了污泥无害化处置工作,全市已建成设施的日处理能力750吨/日,日污泥焚烧处置比率达63.53%。
  (六)积极承办中国(宁波)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博览会,突出抓好市场力量在环保工作中的作用。我局主动参与承办2009中国(宁波)节能环保技术与产品博览会,组织94家单位参展(计158个标准展位),组织参观人员约2000人次,接待宾客(包括国家、省、各地市环保部门)约300人,共安排五场高层论坛及主题推介会,各项环保主题活动得到圆满完成,使优秀环保企业的理念、产品、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在污染治理和先进技术中间架起了桥梁,起到了良好的宣传和应用效果。
  (七)认真组建环保志愿者组织,突出抓好公众参与载体创新。为突破现有较为单一的公众参与方式,适时启动了“生态之友”环保志愿者服务总队成立工作,面向全国公开征集队旗、队徽、队歌,召开环保志愿服务总队成立大会,首批录取的200个总队在册环保志愿者(其中环保监督团20名,环保专家团20名,“生态之友”团160名)共聚一堂,开启公众参与的新模式。另外,继续抓好宣教活动载体,加大新闻媒体宣传,据初步统计,今年市级以上新闻媒体共刊播环保新闻近1000篇,使各种环境信息能及时公开。积极做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工作,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各项制度,共发布政府信息1740条,总录入信息量在全市政府信息录入统计表中居前列。继续在规范运作、拓宽信息渠道、提高报送质量上下功夫,上报省厅政务信息590条,位于全省前列,并连续数年被评为全国和全省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