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 述
2012年是宁波市环境保护系统全面贯彻执行中央、省、市加快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重要建设年,在宁波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各级各部门坚持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统领,坚持保护环境和优化发展相结合,坚持维护群众环境权益和解决突出污染问题相结合,创新工作机制,加大工作力度,在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发展的同时,重点开展节能减排、污染治理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2012年,全市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为6.84万吨和1.41万吨,比上年削减4.86%和2.85%;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14.69万吨和26.29万吨,比上年削减5.23%和5.43%;顺利完成了2012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任务。
全市环境质量状况总体保持平稳,环境质量在全国120个环保重点城市中处于中等水平。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稳定,灰霾天数减少,空气质量优良率有所上升,声环境质量较好,辐射环境保持安全水平,生态环境质量优。但由于污染物排放总量大,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我市环境质量状况仍然严峻,存在平原河网水质以轻度污染为主,饮用水源地水华风险较高,近岸海域富营养化,局部重点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缓慢,酸雨污染程度较重等问题,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二、水环境
(一)基本状况
1、饮用水源
2012年饮用水源水质良好,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其中Ⅰ类水的水源地1个,Ⅱ类水22个,Ⅲ类水12个。5个市级饮用水源地80项特定项目监测中除锑、钡有检出外,其它挥发性、半挥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农药类指标均为未检出,锑、钡检出值均不到标准限值的1/10,与天然水中平均含量基本相当。湖库型饮用水源地水体营养程度多数处于中营养状态,浮游植物生态结构均衡,藻类多样性状况良好,水华风险处于相对安全状态。
2、地表水
2012年地表水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总体较低,水质状况评价仍为轻度污染。全市80个市控以上监测站位优良水质率为35%,功能达标率为56.3%,优良率与2011年持平,功能达标率比2011年提高8.75个百分点,总体水质状况比2011年略有好转。
全市80个市控地表水监测站位水质类别百分比统计
年份 |
百分比 |
Ⅰ类 |
Ⅱ类 |
Ⅲ类 |
Ⅳ类 |
Ⅴ类 |
劣Ⅴ类 |
优于Ⅲ类比例 |
功能达标率 |
2011 |
% |
2.5 |
8.8 |
23.8 |
30 |
18.8 |
16.2 |
35 |
47.5 |
2012 |
% |
|
11.3 |
21.3 |
48.8 |
3.8 |
12.5 |
35 |
56.3 |
全市各水系平均综合污染指数比较
(1)甬江水系
甬江水系由甬江干流和姚江、奉化江两条一级支流以及奉化江上游剡江、县江、东江、鄞江四条二级支流组成。甬江水系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优良断面比例60%,无劣Ⅴ类重污染断面,功能达标断面比例85%。主要污染项目为石油类、氨氮和总磷。与2011年比较,水质无明显变化。
(2)市区内河
市区内河主要监测月湖、西郊河、北斗河、南塘河、大河、梅墟大河、甬新河、庄桥河、江北大河和慈江等10条内河。市区内河水质为轻度污染,以Ⅳ类水质为主,无劣Ⅴ类重度污染断面,功能达标率为90%,水质有所好转,主要污染项目为总磷、石油类和氨氮。
(3)鄞州河网
鄞州河网以奉化江为界分鄞西河网与鄞东河网。鄞州河网水质为中度污染,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断面比例均为12.5%,劣Ⅴ类重度污染断面比例25%。主要污染项目为石油类、总磷和氨氮,水质无明显变化。
(4)镇海河网
镇海河网主要位于中大河水系和蟹浦大河。镇海河网以Ⅳ类水质为主,属轻度污染,水质优良率20%,功能达标率100%,水质无明显变化。主要污染项目为氨氮、生化需氧量和溶解氧。
(5)北仑河网
北仑河网主要由毗邻小港的小浃江、流经新碶的岩河与泰河及途经柴桥的芦江组成。北仑河网水质为轻度污染,功能达标率与水质优良率均为33.3%,水质无明显变化。主要污染项目为化总磷、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
(6)余姚河网
余姚河网主要是指姚西北平原河网(不包括姚江)。余姚河网以Ⅳ类水质为主,属轻度污染,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均为20%,水质无明显变化。主要污染项目为化学需氧量、总磷、石油类。
(7)慈溪河网
慈溪河网纵横交叉,网状水系特点明显,水体流动甚微,自净能力较差。慈溪河网以劣Ⅴ类水质为主,属重度污染,水质优良率10%,劣Ⅴ类的重度污染断面比例70%,功能达标率为20%,水质无明显变化。主要污染项目为化学需氧量、总磷和氨氮。
(8)奉化内河
奉化内河主要包括甬江水系奉化江上游的剡江、县江、东江三条支流。奉化内河以Ⅰ~Ⅲ类水质为主,水质良好,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均为85.74%,无劣Ⅴ类重度污染断面,水质有所好转。主要污染项目为化学需氧量、总磷、氨氮。
(9)宁海内河
宁海河流大部分为山溪性河流,源近流短,自净能力较强。宁海内河以Ⅰ~Ⅲ类水质为主,水质良好,水质优良率为75%,功能达标率为50%,水质无明显变化。主要污染项目为总磷和生化需氧量。
(10)象山内河
象山河流更具入海溪流的特点,主要水系为大塘港和南大河。象山内河水质属中度污染,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均为60%,水质无明显变化。主要污染项目为石油类、总磷和氨氮。
3、废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2012年全市废水排放总量为5.63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01亿吨,占全市污水排放量的35.7%。全市废水主要污染物中化学需氧量排放6.84万吨,其中工业排放2.01万吨;氨氮排放1.41万吨,其中工业排放1019吨,工业排放石油类42吨。
(二)措施与行动
1、继续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以总量减排重点工程为抓手,加快全市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新周污水处理厂处理负荷进一步提高,达到8万吨/日;南区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投入试运行,新增处理能力8万吨/日,鄞西污水处理厂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年底开始进水调试,新增处理能力8万吨/日。到2012年底,全市已建成各类集中式污水处理厂31座,其中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厂16座,全市污水处理总能力达156万吨/日,污水实际处理量4.24亿吨,其中生活污水处理量3.41亿吨。
2、切实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编制印发《宁波市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开展饮用水水源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排查各类水库127座,并建立各类污染源名录,进一步完善了饮用水源地长效管理机制。全市102个水源地全部建成合格、规范饮用水源保护区,覆盖面达100%,合格率达100%。
3、深入开展十大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污染整治工作,首批电镀、印染行业整治中全市158家印染企业和225家电镀企业基本完成整改验收任务,其余化工、造纸、铸造等八个重污染行业目前已制定整治方案
4、继续开展“绿剑”系列、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等专项执法活动,完善公安等部门的联动协作机制。2012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61976人次,检查企业30918家次,作出行政处罚决定1330件,罚款总额5791万元,责令停产企业934家,涉案人员移送公安机关拘留19人,起到了环境执法对违法排污行为的震慑作用。
5、持续开展河道环境整治。开展新河、护城河等河道局部水质长效管理试点,加强水质跟踪监测,并通过鱼苗放养活动和沉水植被恢复试点项目,提高内河水质净化能力。实施后袁河、张家畈河沟通工程,进一步沟通河道水系,改善内河水质。继续实施内河河道生态调水,改善市区河道生态环境,全年河道生态调水1.4亿方。
6、重视水质监测监控能力建设。开展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自动站建设工程,象山、宁海交界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项目完成站房建设和监测设备招标工作。
三、海洋环境
(一)基本状况
全市近岸海域共划分8个环境功能区,其中一类环境功能区1个;二类环境功能区3个;四类环境功能区4个。2012年宁波近岸海域海水均为劣四类水质,不能满足近岸海域水环境功能要求。主要超标指标为无机氮和无机磷,其中无机氮指标所有监测站位均超过四类海水标准。
宁波近岸海域水质均属营养型,富营养化程度总体呈加重趋势,主要污染因子为无机氮和化学需氧量。其中杭州湾南岸二类区营养程度最高,达到严重富营养状态,镇海-北仑-大榭四类区、象山港一类区为重富营养,其它均为中度富营养。杭州湾无机氮、化学需氧量浓度比其它海区明显偏高,镇海-北仑-大榭海区的无机氮浓度处于次高,两个功能区的海水水质主要是受钱塘江、长江口大环境海水水质与本地排污的叠加影响;象山港由于港湾内外海水交换缓慢与港湾西半部与西沪港的海产网箱养殖与陆源排污的叠加影响,无机磷浓度与“十一五”相比有较大幅度升高。
(二)措施与行动
1、强化涉海工程建设项目监管。完成13个市管项目和7个国控项目的现场监视监管工作。贯彻落实涉海工程环境影响评级制度,市海洋与渔业局建立了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核委员会,组织开展涉海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查和核准,出具海岸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审核意见12个,出具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核准意见64个。
2、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执法管理。加大对采砂的打击力度和涉海项目环境跟踪监管,采用疏堵结合,规范城市建筑渣土倾倒行为。严格取缔违法渔业养殖和违法捕捞行为,在象山港海域组织开展为期2个月以打击电捕、无证捕捞作业为主的联合执法行动。做好伏休前期的执法管理工作,全市4601艘应休渔船全部按时回港休渔。
3、推进海洋自然保护区规范化管理。韭山列岛自然保护区完成码头连接线改造,管理用房建设等基础,北渔山岛完成200亩山体复绿工程,开展了海监直升机坪建设工程的选址等前期工作,进一步提升管护能力,
4、继续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韭山列岛、渔山列岛、象山港海域共放流毛蚶1200多万颗、青石斑鱼5万多尾、黄姑鱼18万尾、大黄鱼100多万尾。
5、实施海洋牧场建设及生态修复。南韭山海域建设20余座人工浮礁,10余万平方米人工浮礁藻场的,60余万平方米的海洋碳汇实验区。继续推进象山港海洋牧场实试验区建设,投放人工鱼礁数量1015个,投放鱼礁单体13550立方米。增殖大规格毛蚶苗种2000多斤,放流青石斑5万尾和岱衢族大黄鱼100万尾、黑鲷10万尾、褐鲳鮋1万尾,丰富和补充牧场人工渔礁区资源。
四、大气环境
(一)基本状况
1、环境空气质量
2012年,宁波中心城区8个国控站点提前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发布6项污染物实时监测数据和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API评价空气质量优良率93.4%,AQI评价优良率80.3%,优良天数342天,三级(轻度污染)及以上天数24天,灰霾天数96天。三项常规监测因子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年均值分别为0.025毫克/立方米、0.044毫克/立方米和0.080毫克/立方米,均符合国家二级标准。我市环境空气优良率在全国120个重点城市中我市排名第65位,华东35个重点城市排名第18位,同长三角地区重要城市相比,优于南京、杭州和苏州,差于上海,省内11个地市排名第8,优于杭州、绍兴和湖州。各污染物浓度年度时空变化呈V型,11月、12月均值浓度为全年最高,7月、8月份最低。
(1)二氧化硫
2012年宁波市各区域二氧化硫浓度年均值范围为0.017~0.029mg/m3,均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全市平均为0.024mg/m3,比较2011年普遍有所下降。
(2)二氧化氮
2012年宁波市各区域二氧化氮浓度年均值范围为0.025~0.044mg/m3,均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其中象山和宁海年均值符合国家一级标准,全市平均为0.036mg/m3,比较2011年普遍有所下降。
(3)可吸入颗粒物
2012年宁波市各区域PM10浓度年均值范围为0.054~0.084 mg/m3,均符合国家二级标准,全市平均为0.072 mg/m3,比较2011年普遍有所下降。
(4)空气污染指数(API)
2012年宁波市各区域空气污染指数API统计结果见下表,中心城空气优良率为93.4%,其中Ⅰ级(优)104天,Ⅱ级(良)238天,Ⅲ级及以上(污染)24天。各县市空气优良率普遍高于宁波市区,其中象山县空气优良率最高,达98.9%,海曙区、余姚市最低为91%。
2011年各县市区空气污染指数API天数与百分比统计结果
区域 |
API≤50 |
50<API≤100 |
API>100 |
API<100 |
API<100 % |
|
宁波市区 |
104 |
238 |
24 |
342 |
93.4% |
|
其 中 |
海曙区 |
102 |
231 |
33 |
333 |
91.0% |
江东区 |
100 |
242 |
24 |
342 |
93.4% |
|
江北区 |
86 |
247 |
32 |
333 |
91.2% |
|
镇海区 |
123 |
216 |
27 |
339 |
92.6% |
|
北仑区 |
161 |
194 |
11 |
355 |
97.0% |
|
鄞州区 |
112 |
230 |
17 |
342 |
95.3% |
|
慈溪市 |
116 |
231 |
19 |
347 |
94.8% |
|
余姚市 |
83 |
250 |
33 |
333 |
91.0% |
|
奉化市 |
120 |
233 |
13 |
353 |
96.4% |
|
象山县 |
198 |
149 |
4 |
347 |
98.9% |
|
宁海县 |
133 |
226 |
7 |
359 |
98.1% |
|
大榭开发区 |
165 |
189 |
12 |
354 |
96.7% |
|
东钱湖旅游度假区 |
160 |
192 |
10 |
352 |
97.2% |
(5)空气质量指数(AQI)试评价
2012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审议并通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空气质量监测指标从3项增加到6项,分别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臭氧(O3)和可吸入细颗粒物(PM2.5)。新标准于2016年1月1日正式实施,宁波作为环保重点城市,2012年提前实施新标准。按新标准AQI试评价,2012年中心城空气优良率为80.3%,其中Ⅰ级(优)60天,Ⅱ级(良)234天,Ⅲ级及以上(污染)72天。NO2、PM10、PM2.5年均浓度值超过新标准二级标准,主要污染物为PM2.5、NO2、PM10,其中PM2.5超标率13.7%。
(6)灰霾
2012年,全年灰霾天数(能见度<10km;相对湿度<80%)共计96天,占总天数26.2%,相比上年减少25天。年度时空分布主要集中在初春、秋末和冬季三个季节,夏季较少,“灰霾”污染因子中PM2.5占PM10的贡献率为50%~85%,表明我市大气环境污染物以细颗粒物PM2.5为主。
2011-2012年各月份灰霾天数比较
2、酸雨状况
2012年,全市降水pH年均值为4.55,变化范围在4.13-4.97之间,与2011年相比,酸雨污染程度无明显变化。全市平均酸雨发生频率为89.5%。相比2011年下降2.6个百分点。宁波中心城区(老三区)、慈溪、镇海、北仑为重酸雨区,其他都为中酸雨区,全市酸雨强度明显呈北高南低特点(图7-1)。相比2011年,宁波中心城区(老三区)、慈溪、镇海、北仑、宁海降水酸性程度(pH年均值)有所增强,其中慈溪和镇海由中酸雨区转为重酸雨区,余姚、奉化、象山和鄞州降水酸性程度有所减轻,但酸雨强度等级仍为中酸雨区。
3、二噁英
2012年全市环境空气二恶英年均水平在286fgI-TEQ m-3左右,略高于去年,整体处于可控范围内。环境空气中二噁英浓度呈现夏季低、冬季高的特点,冬季达到445fgI-TEQ m-3。冬季部分区域污染较重,其中镇海、慈溪和鄞州冬季二恶英浓度处于较高水平,需要引起关注。
4、废气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2012年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14.69万吨,其中工业排放14.44万吨;氮氧化物排放26.29万吨,其中工业排放23.58万吨;烟(粉)尘排放量2.97万吨,其中工业排放2.62万吨。
(二)措施与行动
1、稳步推进重点减排工程。宁波钢铁有限公司430平方米烧结机脱硫工程和台塑热电2号15万千瓦燃煤机组脱硝工程顺利投用。大唐乌沙山电厂2号60万千瓦燃煤机组低氮改造、炉外脱硫设施旁路取消工程和4号60万千瓦燃煤机组催化剂加层建成投用。国华宁海电厂脱硝工程和镇海炼化1号催化裂解再生烟气脱硫脱硝工程进入设备安装阶段。
2、持续推行煤耗总量控制和清洁能源替代战略,实施市区公交车、出租车、港区集卡车“油改气”项目。“禁燃区”建设深入推进,全市累计完成885台燃煤锅炉的淘汰改造任务,江东、海曙、江北、北仑和高新区建成“禁燃区”。
3、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稳步推进。全面执行国家第四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市六区四个机动车排气检测站正式运行,累计检测机动车18.78万辆,发放车辆绿色标识15万余个。其他五个县市机动车排气检测站开展主体建设。
4、深入开展有机废气综合治理工作。实施化工集聚区大气污染专项整治,北仑青峙化工区和镇海精细化工行业共计50家企业完成有机废气治理工作,并达到整治标准。
5、不断优化完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网络。着力构建现代化环境监测监控体系,8个国控空气质量监测站完成升级改造,提前实施国家空气质量新标准。2012年3月25日率先在全省发布中心城区PM2.5实时监测数据,11月16日起发布所有8个国控点位空气质量指数(AQI),科学真实地反映区域环境质量水平。
五、声环境
(一)基本状况
1、功能区噪声
2012年居民文教区昼间噪声宁波、慈溪、余姚、奉化、象山、宁海六城市全部达标,夜间噪声仅象山、宁海达标;混合区昼间噪声所有区域全部达标,夜间噪声除余姚外其余地区均达标;工业集中区昼间噪声所有区域全部达标,夜间噪声除宁波、余姚外其余地区均达标;交通干线两侧昼间噪声所有区域全部达标,夜间噪声全部超标。与2011年相比,各地功能区噪声等效声级无明显变化。
2、区域环境噪声
2012年宁波市区、余姚市、慈溪市、奉化市、宁海县和象山县区域环境噪声质量均属较好,分别为55.0分贝、54.6分贝、54.0分贝、55.0分贝、54.2分贝、50.5分贝。与2011年比较,保持相对稳定。
3.交通噪声
2012年余姚市、宁海县、象山县道路交通噪声分别为67.4分贝、67.1分贝、65.8分贝,声质量属好;宁波市区、慈溪市、奉化市分别为69.6分贝、69.7分贝、69.3分贝,声质量属较好。相比2011年,象山道路交通噪声质量上升一个等级,其它地区保持相对稳定
(二)措施与行动
1、加强噪声达标区管理。主要加强酒吧等娱乐行业污染控制监管,重点查处夜间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等违法行为,努力营造安静适宜的人居环境。
2、继续推进噪声达标区创建。强化城市产业功能定位,结合工业园区建设,将噪声污染严重的化工、机械等企业陆续迁出市区,减少城区工业噪声污染。继续推进噪声达标区创建,全市噪声达标区面积达到260.21平方公里。
3、开展噪声功能区划调整,中心城区设置声环境质量监测点位204个点位,总覆盖面积522.24km2,基本涵盖了宁波市区建成区范围。
六、固体废物
(一)基本状况
1、一般工业固废
2012年,全市工业企业共产生一般工业固体废物1245.63万吨,综合利用1147万吨,处置93.24万吨,贮存7万吨,排放213吨,处置利用率为99.44%。固废种类主要是:粉煤灰、炉渣、冶炼废渣、脱硫石膏和废水处理污泥。
2、危险废物
2012年,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为20.96万吨,综合利用14.40万吨,处置6.41万吨,贮存量0.21万吨,无危险废物排放,处置利用率为99.16%。产生量列前三位的是:废酸、化工废物、表面处理污泥,其中废酸、化工废物绝大部分为产生企业自行利用处置,自行利用,表面处理污泥全部为集中利用处置。产生医疗废物9005吨,集中处置9005吨,处置率100%。
危险废物和污泥无害化处置体系日益完善,全市建成危险废物经营处置企业15家,处置能力27万吨/年;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12座,日处置能力1355吨。2012年全市共安全处置危险废物25万吨,审批危险废物转移计划2087家次。
3、进口废物
2012年受理限制类进口废物11批,核定量38.4926万吨,其中废塑料17.8805万吨,废五金类12.8121万吨,废纸7.1万吨,废不锈钢0.7万吨。受理26家加工利用企业自动许可类进口废物申请,其中废铜企业25家,废铝企业1家。
4、生活垃圾
全市垃圾处理厂9家,填埋处理138.08万吨,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处理节能减排工作效果明显,生活垃圾焚烧量108.82万吨。
(二)措施与行动
1、全面开展危险废物产生和经营企业规范化管理“双达标”创建工作,超额完成2012年度“双达标”创建目标任务。全市624家年产危险废物1吨以上生产和经营企业达到规范化管理要求,其中160家达到“示范企业”标准。
2、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利用率明显提高。我市共有5套污泥焚烧装置,4套污泥干化设施及3套污泥消化和堆肥设施投运,形成设计污泥处理能力1355吨/日的比较完善的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体系。
3、医疗废物管理全面实现无缝化。累计安排环保专项资金340万元,建成187个规范的医疗废物收集、暂存点,覆盖全市所有402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确保医疗废物48小时内收集到指定暂存点,全市收集处置医疗废物9005吨。
4、严格进口废塑料加工利用企业的管理,淘汰燃煤锅炉,推广使用清洁能源,杭州湾新区和慈东工业区内7家进口废塑料再生化纤企业已经完成清洁能源改造。
七、辐射环境
(一)基本状况
2012年宁波市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电离、电磁辐射水平保持稳定,均未见明显变化。
1、放射源
截止2012年底全市173家企事业单位共存有各类密封放射源1138枚,比上年增加2枚。其中一类源53枚,二类源98枚,三类源6枚,四、五类源981枚。全市369家企事业单位共有射线装置1040台(套),其中二类射线装置230台(套),三类射线装置810台(套)。所有放射源均处于严格监控之下,未对环境造成污染。
2、电离辐射
全市环境γ辐射剂量率为77.9~90.4nGy,处于正常环境本底水平范围内。地表水、饮用水、海水及土壤中的铀-238、钍-232、镭-226、钾-40、锶-90、铯-137等天然放射性核素活度与历年均值相比无明显变化,处于天然辐射本底水平范围内。
3、电磁辐射
环境电磁辐射水平总体情况较好,电磁环境本底水平符合国家标准,且集中在较低辐射水平范围。广播电视发射系统、移动通讯基站周围的环境敏感点电磁辐射水平低于《电磁辐射防护规定》中的公众照射导出限值;输变电设施周围环境敏感点工频电场强度均低于《500kV超压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中的居民区工频电场评价标准和公众全天候辐射时的工频磁场限值。
(二)措施与行动
1、严管辐射项目审批和验收工作。实现全市辐射工作单位100%持证运营。按照“便民、高效”的原则,在严把审批关口的同时,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及时组织验收,提高工作效率。
2、强化辐射安全监管工作。开展辐射安全综合检查专项行动,实施“放心放射源”和“放心熔炼企业”创建工作,按照环保部检查程序检查152家涉源单位,358家射线单位和125家熔炼企业,发出限期整改通知书46份,限期整改对象基本完成整改工作。开展72家重点监管辐射工作单位和7家重点监管熔炼企业监督性检查及监测,妥善处理辐射重点信访件,全年处置涉辐射信访79件。开展安保用X射线装置合法化工作,对辖区内13家使用单位进行走访调查,并完成许可证的颁发工作。
3、开展“绿色和谐电磁环境”创建活动,印发《宁波市“绿色和谐电磁环境”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全面梳理三大移动运营商基站审批验收手续,宁波移动环评审批6007个,环评率100%,验收率69%;宁波联通环评审批4527个,环评率100%,验收率77%;宁波电信环评审批2261个,环评率92%,验收率55%。
八、自然生态环境
(一)基本状况
2012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79.4,等级为优(EI≥75),全省排名第10位,相比2011年无明显变化。全市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优4个,分别是宁海县、象山县、奉化市和余姚市,等级为良的2个分别是慈溪市和宁波市区。宁海县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首位。
(二)措施与行动
1、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制定下发了《2012年宁波市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工作行动计划》,推进重大生态建设项目,年初计划投资83.1亿元的114个生态项目全面完成,实际投资101.6亿元。
2、开展“千里清水河道”新一轮建设。全市完成生态河道220公里,完成投资13500万元;续建6个,开工新建4个镇(乡)水环境治理项目,完成40市级村庄水环境治理项目,完成投资8500万元;开工建设鄞东南沿山干河整治、镇海东排南线工程等骨干河网工程,完成投资9.7亿元。
3、加强水土流失治理。通过封育治理、植树种草、清洁型生态小流域治理、水源地保护等各项措施,全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51.08平方公里。完成喷微灌面积5.8万亩,完成投资9000万元。
4、开展区域水环境治理工程。完成三溪浦水库涵养林工程(画龙溪)、章水镇李家坑清洁性小流域治理工程、溪口镇大张村渠道环境治理工程、西溪(黄坛)水库黄坛坑溪道治理工程,基本完成象山县大塘港水库水质生物净化处理工程。
5、大力推进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太阳能生化减量处理设施120多座、分散式村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00多个。
6、生态环保创建活动成果显著。宁波市本级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现场复核验收,慈溪市、鄞州区通过省级生态市(区)考核验收,宁海县通过国家级生态县技术评估,余姚市通过省级环保模范城市验收。
2006-2012年宁波市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结果时空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