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环境质量 » 环境状况公报

2013年宁波市环境状况公报

一、综 述

  2013年是加快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重要建设年,在宁波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各级各部门和全市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坚持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统领,坚持保护环境和优化发展相结合,全面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水体、大气、土壤等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节能减排工作深入推进,环保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2013年,全市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为6.38万吨和1.36万吨,比上年削减4.03%和3.54%;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13.68万吨和24.08万吨,比上年削减6.87%和8.40%;四项主要污染物指标均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2013年度总量减排目标任务。

  宁波市环境质量状况总体平稳,生态环境质量优,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地表水以轻度污染为主,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略有上升;环境空气质量保持稳定,酸雨污染程度略有减轻;声环境质量较好,环境辐射保持安全水平。环境质量整体有所改善,但形势依然严峻,部分环境问题突出,饮用水水源地发生水华风险较高,平原河网水质较差;近岸海域达标率较低,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污染严重;大气灰霾日比例居高不下,环境空气中部分特征因子污染风险较高;典型区域土壤环境质量较差。

二、水环境

  我市地表水水质总体以轻度污染为主,局部有所改善,但形势依然严峻,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较低,特别是平原河网水质较差,城区内河无优良断面;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部分水源地有水华风险;近岸海域水质差。

  (一)基本状况

  1、饮用水源

  2013年饮用水源水质良好,市本级白溪水库、横山水库、亭下水库和皎口水库4个水源地水质优良,符合饮用水源地水质要求。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7%,重点监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35个,其中Ⅰ类水的水源地1个,Ⅱ类水22个,Ⅲ类水11个,Ⅳ类水1个,80项挥发性、半挥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农药类等毒理指标都在安全标准值范围内。饮用水源水华总体处于可控范围,水源地水华预警监测全市35个主要饮用水源地微囊藻毒素LR均未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水体均处于相对无毒状态。湖库型水源地营养状态总体以中营养为主,余姚大池墩水库、陆埠水库、寺前王水库,慈溪凤浦湖水库,江北英雄水库,鄞州梅溪水库等部分水源地总磷、总氮等营养盐类含量较高,存在一定的水华风险。

  2、地表水

  2013年地表水水质持续改善,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有所上升,地表水80个市控监测断面中,优良率36.3%,比2012年上升1.3个百分点,功能区达标率58.8%,比2012年上升2.5个百分点。

全市80个市控地表水监测站位水质类别百分比统计
 

年份

百分比

Ⅰ类

Ⅱ类

Ⅲ类

Ⅳ类

Ⅴ类

劣Ⅴ类

优于Ⅲ类比例

功能达标率

2012

%

2.5

11.3

21.3

48.8

3.8

12.5

35

56.3

2013

%

1.2

15

20

48.8

6.2

8.8

36.3

58.8

 

  全市水质优良及功能达标的水域主要分布在甬江水系各支流源头,宁海、象山境内入海溪流,平原河网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普遍较低。劣Ⅴ类断面比例8.8%,主要集中在慈溪河网、鄞州河网,石油类、总磷、氨氮等指标浓度过高仍是造成平原河网水质普遍不能达标的主要原因。

  宁海内河、奉化内河水质良好,甬江水系、城区内河、北仑河网、镇海河网、余姚河网、象山内河、东钱湖为轻度污染,鄞州河网为中度污染,慈溪河网为重度污染。

2013年宁波市地表水功能达标断面年际比较

  (1)甬江水系

  甬江水系由甬江干流和姚江、奉化江两条一级支流以及奉化江上游剡江、县江、东江、鄞江四条二级支流组成。甬江水系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优良断面比例60%,无劣Ⅴ类重污染断面,功能达标断面比例85%。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总磷和氨氮。与2012年比较,水质无明显变化。

  (2)市区内河

  市区内河主要监测月湖、西郊河、北斗河、南塘河、大河、梅墟大河、甬新河、庄桥河、江北大河和慈江等10条内河。市区内河水质为轻度污染,水质均为Ⅳ类,无劣Ⅴ类重度污染断面,功能达标率为90%,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总磷和氨氮。相比2012年,水质无明显变化。

东钱湖水质轻度污染,水质均为Ⅳ类,不满足水环境功能要求,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

  (3)鄞州河网

  鄞州河网以奉化江为界分鄞西河网与鄞东河网。鄞州河网水质为中度污染,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断面比例均为12.5%,劣Ⅴ类重度污染断面比例25%。主要污染指标为石油类、总磷和氨氮,水质无明显变化。

  (4)镇海河网

  镇海河网主要位于中大河水系和蟹浦大河。镇海河网以Ⅳ类水质为主,属轻度污染,水质优良率20%,功能达标率100%,水质无明显变化。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氨氮和生化需氧量。

  (5)北仑河网

  北仑河网主要由毗邻小港的小浃江、流经新碶的岩河与泰河及途经柴桥的芦江组成。北仑河网水质为轻度污染,功能达标率与水质优良率均为33.3%,水质无明显变化。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氨氮。

  (6)余姚河网

  余姚河网主要是指姚西北平原河网(不包括姚江)。余姚河网以Ⅳ类水质为主,属轻度污染,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均为20%,水质无明显变化。主要污染指标为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总磷。

  (7)慈溪河网

  慈溪河网纵横交叉,网状水系特点明显,水体流动甚微,自净能力较差。慈溪河网以劣Ⅴ类水质为主,属重度污染,水质优良率10%,劣Ⅴ类的重度污染断面比例70%,功能达标率为20%,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石油类、氨氮。

  (8)奉化内河

  奉化内河主要包括甬江水系奉化江上游的剡江、县江、东江三条支流。奉化内河以Ⅰ~Ⅲ类水质为主,水质良好,水质优良率85.74%,功能达标率100%,无劣Ⅴ类重度污染断面,功能达标率比往年略有上升。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总磷和氨氮。

  (9)宁海内河

  宁海河流大部分为山溪性河流,源近流短,自净能力较强。宁海内河以Ⅰ~Ⅲ类水质为主,水质良好,水质优良率为87.5%,功能达标率为75%,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均较往年有所上升。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

  (10)象山内河

  象山河流更具入海溪流的特点,主要水系为大塘港和南大河。象山内河水质相比2012年有所改善,由中度污染转为轻度污染,水质优良率和功能达标率均为60%。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氨氮。

  3、废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2013年全市废水排放总量为5.63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1.97亿吨,占全市污水排放量的35%。全市废水主要污染物中化学需氧量排放6.38万吨,其中工业排放1.99万吨;氨氮排放1.36万吨,其中工业排放990吨。其他污染物中排放石油类28.39吨。

  (二)措施与行动

  1、继续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以总量减排重点工程为抓手,加快全市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完成北仑岩东污水厂和杭州湾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分别增加污水处理能力6万吨/日和2万吨/日;新周污水处理厂等7家生活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完善配套管网工程,增加日污水处理量5万吨/日。宁海长街、深甽、西店等乡镇污水处理厂相继竣工投运,增加污水处理能力2.5万吨/日。到2013年底,全市已建成各类集中式污水处理厂34座,其中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厂19座,全市污水处理总能力达170万吨/日,污水实际处理量4.58亿吨,其中生活污水处理量3.68亿吨。

  2、切实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开展饮用水水源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排查各类水库120座,建立各类污染源名录,完善饮用水源地长效管理机制。深入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区内38家挂牌督办企业的专项治理工作,进一步消除饮用水源地污染隐患。

  3、深入开展电镀、印染、化工、造纸等十大重污染行业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投入市级环保专项资金4600万元,筛选1834污染企业列入本轮整治提升范围,2013年完成830家关停任务,占总关停家数的91%;慈溪、余姚全面完成废塑料行业整治任务,取缔非法废塑料加工经营户1582家。

  4、市县两级环保部门开展春季行动、“绿剑”系列、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等专项执法活动,2013年出动各类执法人员近50482人次,检查企业27642多家次,立案查处违法案件1245件,下达处罚金额5753万元。进一步完善与公安等部门联动协作机制,全面排查非法电镀、小熔炼、废塑料造粒等违法企业,全市共取缔非法电镀加工点4家,倾倒危废企业2家、恶意偷排强酸性废水企业2家,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10起,对28名企业法人或个体经营者环境违法行为采取行政拘留等强制措施,起到环境执法对违法排污行为的震慑作用。

  5、持续开展河道环境整治。实施《城市河道水面保洁作业规范》,细分保洁等级,加强岗前培训,规范作业行为,提高内河水质维护水平。加强内河日常养护监管,探索河道底泥疏浚机制,启动中塘河(甬港北路—中兴路)疏浚工程,开展景观河道创建工作。继续实施内河河道生态调水,改善市区河道生态环境,全年河道生态调水1.2亿方。

  6、实施环境质量信息公开。持续推行跨行政区域交接断面水质监测、通报制度,督促当地政府加大辖区水环境治理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

  7、强化环保制度创新。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加强环境资源配置量化管理,以市场调控机制充分发挥企业自觉减排的积极性;征收新建项目排污权有偿使用费5000万元。制定《宁波市刷卡排污管理办法》,落实总量指标量化管理,实施用水量和排污量同步控制,实现从源头到末端全程监管,确保企业污染治理设施规范稳定运行。

  8、重视水质监测监控能力建设。开展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自动站建设工程,象山水车、宁海浮礁渡交界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建设项目完成设备安装和调试,纳入全省水质自动监测网络。

三、海洋环境

  (一)基本状况

  全市近岸海域共划分8个环境功能区,其中一类环境功能区1个;二类环境功能区3个;四类环境功能区4个。2013年宁波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程度总体较高,海水均为劣四类水质,不能满足近岸海域水环境功能要求,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象山港、石浦港和大目洋水质无明显变化,杭州湾南岸、镇海-北仑-大榭、峙头洋、梅山保税港、象山外干门等近岸海域水质富营养化程度高于往年,尤其是杭州湾南岸区域富营养化程度上升明显。

  宁波近岸海域水质均属营养型,富营养化程度总体呈加重趋势。其中杭州湾南岸二类区富营养化程度有所升高,达到严重富营养状态,明显高于其它区域。镇海-北仑-大榭四类区、象山港一类区为重富营养,其它均为中度富营养。杭州湾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浓度比其它海区明显偏高,镇海-北仑-大榭海区的无机氮浓度处于次高,两个功能区的海水水质主要是受钱塘江、长江口大环境海水水质与本地排污的叠加影响;象山港由于港湾内外海水交换缓慢与港湾西半部与西沪港的海产网箱养殖与陆源排污的叠加影响,无机磷、磷浓度维持高位。

  (二)措施与行动

  1、推进海域生态环境整治。开展甬江口及周边海域海底整治工程,2013年组织开展七里屿内侧倾倒区和锚地南端区域面积约1.67平方公里作为整治试验区域,完成疏浚土方413.6万立方。开展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活动,实施石浦港、松兰山、下沙及大岙沙滩、桐照等近岸海域海岸带整治修复和檀头山岛、横山岛整治修复等六个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项目。

  2、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执法管理。2013年,我市开展渔政、海监执法检查2176次,海上检查航次1155次,共查处海洋违法案件23件、渔业违法案件422件,收缴罚没款1533.5万元,拆解违规渔船28艘。开展“海盾2013”、“碧海2013”专项执法行动,立案调查22件,收缴罚没款1031.4余万元。做好海洋伏休执法管理,开展巡航行动62次,查处违规渔船53艘。

  3、推进海洋自然保护区规范化管理。开展韭山列岛保护区的鸟类资源和植被资源调查,及时掌握保护区资源状况和动态变化情况。修编《象山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并上报省海洋与渔业局。深入广泛开展宣传工作,累计分发宣传资料3000余份,韭山列岛保护区及周边乡镇张贴通告100多份,北渔山岛和南韭山岛更新设置宣传牌27块,提高公众海洋保护意识。

  4、继续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象山港、韭山列岛、渔山列岛等海域人工增殖放流岱衢族大黄鱼鱼苗710.6万尾,黄姑鱼34.6万尾、黑鲷33.2万尾、青石斑鱼4.7万尾、褐鲳鲉3.1万尾,日本对虾24229.2万尾、中国对虾2430.4万尾、毛蚶2154公斤、管角螺25.5万颗。

  5、完善水生动物保护机制。2013年,我市妥善救助、处理水生野生动物102头(尾),涉及江豚、娃娃鱼、鲸鱼、中华鲟、海龟、桃花水母等保护品种,其中成功放生48头(尾),送科研部门用作研究45头(尾),填埋处理4头(尾),疗伤暂养5头(尾)。

四、大气环境

  (一)基本状况

  2013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稳定,但灰霾日比例居高不下,部分特征因子污染风险较高。酸雨污染程度略有减轻,但依然严重,属中酸雨区。环境空气质量区域性、季节性非常明显,特别是在秋冬季节,污染天气持续出现,灰霾现象相对严重。

  1、环境空气质量

  2013年,宁波中心城区8个国控站点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评价,综合指数5.75,达标天数比例75.3%,相比2012年下降5个百分点。全年达标275天,超标90天,其中轻度污染68天,中度污染11天,重度污染8天,严重污染3天。市区环境空气复合污染趋势明显,主要污染物中NO2、PM10和PM2.5年平均浓度超标,首要污染物为PM2.5。

  各县(市)区空气质量总体良好,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进行评价,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但优良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首要污染物为PM10。

  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按综合指数计算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19位,同长三角地区重要城市相比,优于上海、南京、杭州和苏州,省内11个地市按综合指数排名第四位,劣于舟山、丽水、台州。各污染物浓度变化区域性、季节性非常明显,秋冬季节污染天气持续出现,灰霾现象相对严重。

2013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

级别

达标天数比例

2012年

60

234

58

10

4

0

80.3%

2013年

72

203

68

11

8

3

75.3%

 

  (1)二氧化硫

  2013年市区二氧化硫浓度范围5μg/m³~110μg/m³,年平均浓度22μg/m³,比2012年下降12%。年均值达到二级标准,日均值全年无超标天。

  各县(市)区二氧化硫浓度范围1μg/m³~125μg/m³,年平均浓度22μg/m³。余姚市、奉化市、慈溪市年均浓度高于全市平均,分别为27μg/m³、26μg/m³、25μg/m³;宁海县、象山县低于全市平均,分别为17μg/m³、14μg/m³。年均值达到二级标准,日均值超标率均为0。

  (2)二氧化氮

  2013年市区二氧化氮浓度范围8μg/m³~121μg/m³,年平均浓度44μg/m³,与2012年持平。年均值超标0.1倍,日均值超标19天,超标率5.3%。

各县(市)区二氧化氮浓度范围1μg/m³~134μg/m³,年平均浓度35μg/m³。余姚市、慈溪市年均浓度高于全市平均,分别为40μg/m³、39μg/m³;奉化市持平,为35μg/m³。宁海县、象山县低于全市平均,分别为28μg/m³、24μg/m³。年均值达到二级标准,慈溪市、余姚市日均值超标率分别为0.3%、0.1%。

  (3)可吸入颗粒物

  2013年市区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范围13μg/m³~544μg/m³,年平均浓度86μg/m³,比2012年上升7.5%。年均值超标0.2倍,日均值超标46天,超标率12.6%。

  各县(市)区浓度范围3μg/m³~502μg/m³,年平均浓度为80μg/m³。余姚市、慈溪市年均浓度高于全市平均,分别为90μg/m³、88μg/m³;宁海县、奉化市、象山县低于全市平均,分别为77μg/m³、71μg/m³、67μg/m³。年均值达到二级标准,日均值均有超标,超标率在5%~13.9%之间。

  (4)臭氧(O3)

  2013年市区臭氧超标共计17天,超标率为4.7%。

  (5)一氧化碳(CO)

  2013年市区一氧化碳浓度范围0.42 mg /m³~2.79 mg /m³,年平均浓度1mg/m3,比2012年上升10.4%。

  (6)细颗粒物(PM2.5)

  2013年市区PM2.5 浓度范围6μg/m³~422μg/m³,年平均浓度54μg/m³,比2012年上升10.2%。年均值超标0.5倍,日均值超标72天,超标率19.7%。

  (7)空气污染指数(API)

  2012年宁波市各县(市)空气污染指数API统计结果见下表,其中慈溪市下降8.2个百分点,余姚市下降6个百分点,宁海县4.7个百分点,象山县下降3.8个百分点,奉化市下降1.6个百分点;

 

2013年各县(市)空气污染指数(API)

区  域

API≤50
的天数

50<API≤100
的天数

API<100
的天数

空气优良率(%)

2012年

2013年

同比下降

慈溪市

93

223

316

94.8%

86.6%

8.2

余姚市

88

222

310

92.1%

86.1%

6.0

奉化市

134

212

346

96.4%

94.8%

1.6

象山县

165

182

347

98.9%

95.1%

3.8

宁海县

128

212

340

98.1%

93.4%

4.7

 

  (8)灰霾

  2013年灰霾日共138天,比例37.8%,比2012年增加了42天,上升11.6个百分点。12月份极端灰霾现象频现,集中出现27个污染天,重度污染及以上达8天。

  2、酸雨状况

  2013年全市酸雨污染程度有所减轻,但依然严重,酸雨发生频率仍处于高位,降水酸度pH值较低,属中酸雨区。

  (1)酸雨频率

  全市酸雨发生频率84%,比2012年下降4.4个百分点。鄞州区、北仑区酸雨发生频率较高,为95%、93.9%;慈溪市、余姚市、象山县相对较低,为78.6%、78.3%、70.9%;镇海、奉化、宁海在80%和89%之间。相比2012年,慈溪市和余姚市酸雨发生频率减少幅度较大,分别为12.6%和12.2%,其它区域降幅在5%以内。

  (2)降水酸度

  2013年全市降水pH年均值在4.25~5.25之间,年均值为4.69,属中酸雨区,相比2012年,降水酸性程度无明显变化。其中北仑为重酸雨区,余姚为轻酸雨区,其他区域均为中酸雨区。

  3、大气特征污染物

  (1)秸秆焚烧遥感监测。2013年环境卫星遥感全市共监测到378个火点,其中8~10月份为秸秆焚烧的高发期,占82.5%。焚烧火点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余姚市、慈溪市和鄞州区,三地火点数量约占61.4%。

  (2)交通干线两侧空气质量。交通干线两侧空气质量SO2、CO年均浓度未超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NO2、PM10、PM2.5和NOx年均浓度均超二级标准。

  (3)挥发性有机物(VOCs)。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状况与国内同类城市比较基本处于同等污染水平,但时空分布特征明显,呈现冬春季高、夏秋季低的特征;检出的挥发性有机物中,以苯、甲苯、二甲苯等芳香烃及烷烃、烯烃等脂肪烃为主。

  4、废气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2013年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13.68万吨,其中工业排放13.46万吨;氮氧化物排放24.08万吨,其中工业排放21.25万吨,机动车排放2.77万吨;烟(粉)尘排放量3.10万吨,其中工业排放2.53万吨。

  (二)措施与行动

  1、稳步推进重点减排工程。全市燃煤电厂完成3台共96万千瓦机组的脱硝工程和9台共660万千瓦机组的脱硫设施断旁路工程,水泥行业开展脱硝工程建设。建立煤耗量月报分析制度、硫份监督性监测制度、电厂减排绩效公告制度等系列管理制度,全程跟踪电力行业污染减排情况,确保减排工程取得实效。

  2、持续推行煤耗总量控制和清洁能源替代战略。宁波港和大榭国际招商码头完成224台龙门吊油改电工作;中心城区完成绕城高速以内面积约540平方公里的“禁燃区”建设,淘汰改造高污染燃料使用设备259台(累计达到1134台)。严格控制煤炭消耗总量,进一步推进新增项目清洁能源替代战略,新建项目不再审批除集中供热以外的燃煤锅炉,对65蒸吨/时以上新建锅炉提前实施新版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国家重点区域”特别限值。

  3、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稳步推进。发布《黄标车及无标车限行(第一阶段)通告》,8月1日起正式开展“黄标车”及无标车第一阶段限行工作。制订“黄标车”淘汰政策,建立配套“黄标车”淘汰补助信息平台,实施“黄标车”淘汰经济补偿措施。

  4、全面开展清洁空气行动。镇海、北仑两地37家化工企业全面实施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综合治理有机废气无组织排放和其他废气扰民问题;宁波港集团、北仑电厂、宁波钢铁、开发区热电、海螺水泥、亚洲浆纸和台塑热电等7家大型企业实施了烟粉尘治理。市政府印发《宁波市大气复合污染防治实施方案》,通过文明工地创建和城区道路强化保洁等手段大力开展扬尘污染防治。

  5、不断优化完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网络。继续加大投入,完善区域环境空气监测网络,完成省控大气站点新的空气质量监测设施和全市大气自动监测站点复合污染监测设施改建任务,建立空气质量信息发布平台,省控以上空气自动监测站发布实时监测数据和AQI指数。

五、声环境

  (一)基本状况

  1、功能区噪声

  2013年居民文教区昼间噪声宁波市区、余姚、慈溪、奉化、宁海、象山六城市全部达标,夜间噪声仅宁波市区、奉化超标;混合区昼间噪声所有区域全部达标,夜间噪声除宁波市区、宁海外其余地区均超标;工业集中区昼间噪声所有区域全部达标,夜间噪声除余姚外其余地区均超标;交通干线两侧昼间噪声所有区域全部达标,夜间噪声全部超标。与2012年相比,各地功能区噪声等效声级无明显变化。

  2、区域环境噪声

  2013年宁波市区、象山区域环境噪声属轻度污染,分别为58.6分贝、56.9分贝;余姚市、慈溪市、奉化市、宁海县区域环境噪声质量均属较好,分别为54.4分贝、54.8分贝、55.0分贝、54.1分贝。相比2012年宁波市区、象山县区域环境噪声质量变差,其他区域保持相对稳定。

  3.交通噪声

  2013年余姚市、宁海县、象山县道路交通噪声分别为67.5分贝、67.2分贝、67.4分贝,声质量属好;宁波市区、慈溪市、奉化市分别为68.4分贝、68.5分贝、69.4分贝,声质量属较好。相比2012年,市区及各县(市)城市交通噪声质量保持相对稳定。

  (二)措施与行动

  1、加强噪声达标区管理。主要加强酒吧等娱乐行业污染控制监管,重点查处夜间建筑施工噪声污染等违法行为,努力营造安静适宜的人居环境。

  2、继续推进噪声达标区创建。强化城市产业功能定位,结合工业园区建设,将噪声污染严重的化工、机械等企业陆续迁出市区,减少城区工业噪声污染。继续推进噪声达标区创建,全市噪声达标区面积达到260.21平方公里。

  3、开展噪声功能区划调整,中心城区设置声环境质量监测点位204个点位,总覆盖面积522.24km2,基本涵盖了宁波市区建成区范围。

六、固体废物

  (一)基本状况

  1、一般工业固废

  2013年,全市工业企业共产生一般工业固体废物1343.04万吨,综合利用1236.87万吨,处置63.68万吨,贮存43.09万吨,无倾倒丢弃量,处置利用率为96.84%。固废种类主要是:粉煤灰、炉渣、冶炼废渣、脱硫石膏和废水处理污泥。

  2、危险废物

  2013年,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为46.47万吨,综合利用15.10万吨,处置31.66万吨,贮存量1.33万吨,无危险废物排放,处置利用率为99%。产生量列前三位的是:废酸、化工废物、表面处理污泥,其中废酸、化工废物绝大部分为产生企业自行利用处置,自行利用,表面处理污泥全部为集中利用处置。产生医疗废物9866吨,集中处置9866吨,处置率100%。

  危险废物和污泥无害化处置体系日益完善,全市现有危险废物经营处置企业16家,处置能力1496吨/日。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12座,日处置能力1555吨。2013年全市集中处置危险废物11.51万吨,审批危险废物转移计划2189家次。

  3、进口废物

  2013年受理限制类进口废物12批,核定量345.8万吨,其中废塑料96.6万吨,废五金类162.4万吨,废纸86.3万吨,废不锈钢0.6万吨。受理26家加工利用企业自动许可类进口废物申请,其中废铜企业25家,废铝企业1家。

  4、生活垃圾

  全市垃圾处理厂9家,垃圾处理量260.37万吨,填埋处理145.30万吨,焚烧115.07万吨,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处理节能减排工作效果明显。

  (二)措施与行动

  1、继续开展危险废物产生和经营企业规范化管理“双达标”创建工作,完成全市406家危废企业“双达标”创建工作,累计完成572家。加快推进危废处置设施建设和改造,扩大危废处置能力,大地化工环保有限公司和北仑固废处置有限公司各新建一座50吨/天的危废焚烧设施,奉化滕头物资有限公司新建3000吨/年废旧线路板处置利用项目、北仑完成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迁建项目。

  2、引荐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提升污泥处理处置水平。至2013年我市建成8套污泥焚烧装置,4套污泥干化设施及3套污泥消化和堆肥设施,1套石灰固化设施投运,设计污泥处理能力1555吨/日,形成比较完善的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体系。

  3、医疗废物管理全面实现无缝化。完善187个规范医疗废物收集、暂存点,覆盖全市所有402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确保医疗废物48小时内收集到指定暂存点,全市收集处置医疗废物9866吨。

  4、严格进口废塑料和废弃电器处置回收。制定《宁波市进口废塑料加工利用环境保护管理暂行规定》并于8月10日正式实施。出台《关于规范宁波市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置回收管理工作的通知》,4月1日起在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集中回收,无害化处置,逐步解决废旧电器电子产品环境污染问题。

  5、深入开展POPs污染防治。完成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统计报表工作,调查更新了150家二恶英产生企业的数据信息。全市14家废弃物焚烧企业安装公共显示屏,实时公开焚烧炉环境信息数据,接受社会监督,38家省重点监管企业中34家配套了高效除尘设施,有效降低二恶英排放。

七、辐射环境

  (一)基本状况

  2013年宁波市辐射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电离、电磁辐射水平保持稳定,均未见明显变化。

  1、放射源

  截止2012年底全市154家企事业单位共存有各类密封放射源1254枚,比上年增加116枚。其中一类源0枚,二类源124枚,三类源11枚,四、五类源1119枚。全市373家企事业单位共有射线装置1114台(套),其中二类射线装置236台(套),三类射线装置878台(套)。所有放射源均处于严格监控之下,未对环境造成污染。

  2、电离辐射

  全市环境γ辐射剂量率为77.9~90.4nGy,处于正常环境本底水平范围内。地表水、饮用水、海水及土壤中的铀-238、钍-232、镭-226、钾-40、锶-90、铯-137等天然放射性核素活度与历年均值相比无明显变化,处于天然辐射本底水平范围内。

  3、电磁辐射

  环境电磁辐射水平总体情况较好,电磁环境本底水平符合国家标准,且集中在较低辐射水平范围。广播电视发射系统、移动通讯基站周围的环境敏感点电磁辐射水平低于《电磁辐射防护规定》中的公众照射导出限值;输变电设施周围环境敏感点工频电场强度均低于《500kV超压输变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中的居民区工频电场评价标准和公众全天候辐射时的工频磁场限值。

  在公众正常活动区域内,移动通讯手机基站电磁辐射、高压输变电设施以及广播电视发射装置等电磁污染点源的电磁辐射均符合国家标准。

  (二)措施与行动

  1、严管辐射项目审批和验收工作。实现全市辐射工作单位100%持证运营。9月底辐射审批机构进驻市行政审批中心窗口,按照“便民、高效”的原则,在严把审批关口的同时,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缩短审批期限,及时组织验收,提高工作效率。

  2、强化辐射安全监管工作。组织开展了全市电离辐射环境监管检查及监督性监测工作。印发《宁波市2013年电离辐射环境监管检查及监督性监测工作计划》,对全市电离辐射工作单位和金属熔炼企业进行了年度监督性监管检查和监督性监测,完成45家重点单位和120家抽查单位共165家市级单位的电离辐射环境监管检查及监督性监测工作。

  3、开展部级、省级辐射建设项目环评预审和辐射安全许可证预审工作,完成市级审批的电离辐射项目环评审批7项,电离辐射项目竣工环保验收4项,输变电环评审批1项,移动基站环评审批347个,移动基站竣工环保验收4458个,颁发、续领辐射安全许可证119份。

八、自然生态环境

  (一)基本状况

  2013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较好水平,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83.7,等级为优(EI≥75),全省排名第9位,相比2012年EI值略有上升。象山县、宁海县、奉化市、余姚市、宁波市区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优,慈溪生态环境状况级别为良。相比2012年,宁波市区生态环境状况级别由良上升为优,其他区域无明显变化。

  (二)措施与行动

  1、开展“千里清水河道”新一轮建设。全市河道整治完成投资1.46亿元,生态河道建设187.8公里,新增沿河绿化88公里;水环境建设续建项目6个,4个镇(乡)水环境治理项目进展顺利;完成30市级村庄水环境治理项目,完成投资3350万元;开工建设鄞东南沿山干河整治、镇海东排南线工程等骨干河网工程,完成投资3.34亿元。

  2、加强水土流失治理。通过封育治理、植树种草、清洁型生态小流域治理、水源地保护等各项措施,全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40.38平方公里。完成喷微灌面积5.1万亩,完成投资1.1亿元。确定12个市级智能化喷微灌示范基地,受益面积3142亩。

  3、开展水库库区饮用水源保护项目。完成陆埠水库大溪杨家岭段生态治理工程、梁辉水库环库围护网、亭下水库栖霞坑溪道整治、大塘港堤防工程、横溪水库金娥溪水源保护工程等项目。

  4、开展绿色矿山、“四边三化”专项工作。完成废弃矿山治理3处,第一轮废弃矿山累计治理率96%;创建绿色矿山6家,全市绿色矿山总数达到36家;“四边三化”矿山生态环境治理面积35.7万平方米。

  5、推动生态农业发展。2013年全市实施非化学病虫害防治面积达100万亩次,实施区每亩减少农药使用2-3次;推广秸秆有机肥还田130万亩次;新建立生态修复示范点1个,全市累计修复示范点10个,面积3500亩。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加快地力提升,全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320万亩。多途径开展农村新能源建设,2013新增沼气用户307户,推广太阳能热水器面积28659平方米,农村清洁能源率达到70.5%。

  6、生态环保创建活动成果显著。北仑区通过省级生态市(区)考核验收,全市各县(市)区除江北区外均通过省级生态市(区)考核验收,宁海县通过国家级生态县考核验收,余姚市通过省级环保模范城市验收。

2006~2013年宁波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