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工作动态

镇海在全市率先实现农业农村“污水零直排”

打好“污水零直排”攻坚战,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关键。长期以来,农业农村污水处理率远低于城镇污水处理率,是“污水零直排区”创建的痛、难点。

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创建以来,镇海区按照自然村全覆盖的原则,高标准、严要求,以“一二三”工作法深入开展农业农村“污水零直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到2019年底,全区41个行政村208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全覆盖,受益农户达5.9万户。

主要工作

1、围绕“污水零直排区”创建“一”个中心,强化基础性支撑

固本强基,加快重点工程项目建设

针对镇海流域性、输入性及处于河网水系末端的水情特点,坚持把提升防洪排涝能力作为保障和改善水环境治理的重要抓手,紧抓工程建设不松懈,先后实施了姚江二通道(慈江)镇海段工程、镇海东排南线工程、姚江东排镇海段工程、澥浦大闸外移工程、新泓口水闸外移工程等一批重点民生水利工程,着力提升了河道行洪排涝能力、提升区域水环境质量、改善城市沿河生态景观、打造绿色生态走廊。同时,着力提升甬江堤防水文化内涵,重点改建一批沿江水利设施,挖掘甬江文化新亮点。

对标整治,开展河湖“清四乱”行动

按照“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农业农村建设单元的要求,先后启动并实施了“甬江水域及江海塘综合整治”、“水库周边环境整治”、“无违建河道”创建等一系列专项行动,截至2019年底,全区68个河湖“四乱”问题全部销号,累计拆除违建面积1.74万平方米,117.47公里河道划界工作顺利完成,切实解决了一批侵占河湖空间、破坏河湖生态的“老大难”问题,尤其对长期占用甬江岸线水域、违建建筑物占地达1700平方米的镇海夜宵城通过各部门通力合作、攻坚克难,仅历时一个月全面完成拆除整治任务,被水利部列为河湖“清四乱”拆整成效显著的典型案例之一,全区河湖面貌明显改善,水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管常管长,构建农业农村涉水治理管护机制

全面推行“河长制”,配齐“河长”、创新“河段长”、试水“河道警长”、探索“民间河长”做法,推行“一河四长”的网格化工作格局,使水利工程管理、水行政审批、河道保洁等工作逐步走向监督网格化、巡查常态化、处置规范化。巩固提升覆盖全区5个镇(街道)334公里611.53万平方米水域市场化8小时动态保洁机制,通过保洁装备升级、保洁示范河道创建、“星级”保洁员评选等工作,提升河道动态保洁水平。

建立平原河道轮疏机制,将全区镇级以上河道纳入轮巡河道,以5年为河道清淤轮清年限,同时积极开展河道淤泥淤积检测,监测成果将作为科学制定清淤计划的依据,近年来累计完成河道清淤141公里,治理小微水体408个,清除淤泥210万方,生态修复22.4公里,河道污染状况和水质得到有效改善。建立河湖动态监管机制,实施内河捕捞权置换渔民整体上岸,组建渔政(水政)协管队伍,实现从“捕鱼”到“护鱼”的转变。

2、坚持水中岸上“两”个治理,打好污染源(面)攻坚战

紧扣主线,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

按照“自然村全覆盖、污水零直排”总要求,坚持全面治理和扩面提升并重,自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5.7亿元完成190个自然村治理工作,截至2019年底全区41个行政村208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全覆盖,其中38个村生态化处理,170个村纳厂处理,总受益农户达到5.9万户。加强农村治污设施运维标化建设,截至2020年上半年,已完成朝阳村、永旺村等16个运维标准化建设,计划于今年底实现运维标准化全覆盖。同时,严把农村生活污水工程质量关和运维考核关,确保治理工程建得好、管得牢、用得上。生态化治理出水水质逐年改善,近两年累计检测333个样品,平均达标率为87.69%,污染物主要指标COD去除率76%、氨氮去除率62%、总磷去除率60%。围绕“生态补水”,建立以姚江翻水作为流域调水的主要措施,以水库冗余水量补水作为枯水期应急补水措施,增强水体流动及河道通畅能力,改善水环境质量。目前已成功创建蝴蝶湖省级“美丽河湖”,九龙湖镇、澥浦镇等2个市级“美丽水乡”以及沿山、秦山、勤勇等一批“水美村庄”,形成示范引领。

划定红线,加大畜禽养殖整治力度

坚持“养殖不能污染环境”铁律,严格落实畜禽禁养和限养规定。自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6735万元,先后关闭低小散、污染重养殖场(户)318家,复耕覆绿总面积25.78万平方米,全区现有5头生猪规模(其它畜种当量折算)以上养殖场35家。按照“污水零直排区”创建生态化、资源化要求,全区11家保留场推行养殖废弃物利用、无害化处理,均达到市级“标准化、生态化”养殖场标准,目前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100%,实现养殖污染“零”排放,从源头上减少了污染物的产生,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守牢底线,实施化肥农药双控

扎实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区每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7万亩次以上,年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0.5万吨以上,实现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95%,年平均化肥减量达1.5%以上。积极推进农药减量控害工作,加快推进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通过全面应用杀虫灯、性引诱剂、黄板、防虫网等生物及物理手段,以点带面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已累计建成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基地17个,辐射面积达1.5万亩,每年推广绿色防控4.6万亩次以上。积极开展统防统治和精准施药技术,全区水稻统防统治率达到100%,年平均减少农药用量达1.5%以上。深入实施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不断强化农田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保护和提升,已建成省级长期耕地地理监测点1个,动态地理监测点50个,形成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大力推进氮磷生态拦截沟建设,累计完成2条生态拦截沟建设任务。

3、推动生态农村农业“三”箭齐发,构建高水平生态体系

绿色引领,让生态循环农业更生态

坚持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依靠农业生产的土地、水域、品种、饲料等资源禀赋,重点推广以设施栽培和粮经结合为主的连作、间作、套种、轮种结合模式和以稻禽轮作、稻鸭共育”、“畜-沼-果(菜)”等为代表的种养结合模式为代表的高效生态模式。积极探索和推行“鹅—沼(肥)—稻(草)—鹅”、“牛—沼(肥)—稻—牛”、“鸡鸭—粪便—有机肥—果树、农田”等多种农牧对接绿色循环利用技术,形成了畜禽粪便集中处理、沼液异地消纳、农牧业结合的种养模式,其中巨高兔业养殖场、江南家禽养殖场等4家成功创建省级美丽牧场,澥浦方针奶牛养殖场、绿翔畜禽养殖场等2家成功创建省农牧对接绿色循环体。

美丽田园,让美丽乡村更美丽

扎实推进“美丽田园”建设,推行“市场主体回收、专业机构处置、公共财政扶持”的新模式,建立完善“集中回收、生态利用、环保处置”的农田废弃物回收处置机制,大力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无害化处理,督促村级保洁员延伸到田园动态保洁,委托第三方公司进行回收和处置,实现全区域全产业覆盖,实现农药废弃物回收率、处置率、农膜回收处理(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积极实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落实秸秆禁烧责任,重点开展以肥料化、燃料化、饲料化、基料化为方向的综合利用,全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92%。结合文明城市创建,专题开展农田环境和河道保洁专项行动,加强预征地长效管理,重点整治低小散、脏乱差的农业设施用房、农田违建等问题。

分类施策,让人居环境更宜居

做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建立完善“四分四定”垃圾分类机制,加强垃圾分类基础设施,所有行政村配齐“一栏二图”和四色分类桶,新建一批垃圾回收亭、中转站,建设朝阳村阳光房、永旺村地埋式厌氧发酵、杜夹岙村机械快速成肥等垃圾分类处理资源化站点。加强入户宣传力度,通过厨余垃圾定时定点收集、现场桶边督导、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积分兑换等方式,提升源头分类质量,目前实现全区32个行政村(不包括拆迁村)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并成功创建庄市街道、澥浦镇等2个市级农村垃圾分类示范镇(街道),十七房村、沿山村等2个省级高标准垃圾分类示范村,光明村、永旺村等4个市级示范村。另一方面,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建立完善农村公厕“5S”长效管理机制和“厕所长”工作模式,按照卫生实用、环保美观、管理规范的要求,大力推进农村公厕改造建设,切实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近两年累计提升改造农村公厕250座,超额完成市级下达的两年180座的改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