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规划计划

宁波市生态环境局2021年工作计划

2021年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将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聚焦我市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短板弱项,坚持系统治理和科学治污,统筹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与“污水零直排区”建设2.0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向好。

主要工作目标:全市环境质量在较高水平上持续改善,环境空气优良率保持在90%以上,PM2.5年均浓度稳定降至27微克/立方米以下,环境空气质量持续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市控以上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85%以上,地表水环境功能达标率和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近岸海域水质保持稳定;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达标率超过90%、危险废物利用处置无害化率达到100%;主要污染物减排和碳排放强度指标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一是实施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设工程,积极构建生态环境保护新格局。推进实施《关于加快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制定出台《宁波市市直有关单位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完善绿色考核评价机制,实行生态环境损害终身责任追究制,督促落实市、县、乡三级全覆盖的生态环境报告制度。编制完成《宁波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美丽宁波建设规划纲要(2020-2035年)》,力争新创建1个以上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培育3个以上生态文明典型示范点。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换通道,稳步推进13条河流断面的生态补偿考核,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与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的衔接机制,严格落实损害者赔偿制度。强化“三线一单”成果落地见效,增强生态空间管控。强化生态环境宣传,编制《宁波市市民生态环境行为准则》,发动全方位、立体式的重要节日主题宣传和“五进”宣传活动,坚持弘扬正面典型与曝光反面案例相结合,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和监督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是实施环境质量提升工程,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聚焦大气复合污染治理。以制造业全域产业治理为抓手,完成1500家“低散乱污”企业整治和120家企业VOCs深度治理项目,推进钢铁、水泥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新建(提升)小微企业园25个,实施80家企业VOCs原辅材料源头替代,强化移动源污染管控,推进绿色港口建设。聚焦水质改善。开展冬春季水环境治理攻坚和“污水零直排区”建设2.0版提升攻坚两大行动,计划完成34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实施姚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打造上姚江“美丽河湖”,全面完成53个“千吨万人”以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综合整治。制定并实施《宁波市近岸海域水污染防治攻坚实施方案(2021-2022年》,开展入海污染源排口排查整治和象山港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保持近岸海域水质稳中有升。聚焦“无废城市”建设。推动5个地区省级“无废城市”创建和10个地区一般工业固废收运体系建设,新增持证危废处置能力20万吨/年,谋划医疗废物第二处置设施项目。建成覆盖全市域的小微企业危废收运体系,实施全市危险废物治理专项整治行动。突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强化土壤污染详查成果分析应用,加大污染土壤治理修复力度,严格执行土地用途变更的质量调查和评估程序,建立全市统一的重金属总量管控清单。聚焦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持续推进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剩余2项、省环保督察剩余9项问题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警示片曝光4项问题及有关审计意见反馈问题的整改,全力抓好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19项问题整改和举一反三12个专项行动落地见效。以大起底的思维集中开展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改行动。完善群众诉求“首问负责即问即办”的“环保110”和生态环境信访直通车两项工作机制,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三)实施环境治理能力保障工程,有效增强生态环境风险管控能力。建设100个水质断面自动监测站(点),建设基于卫星遥感、走航车、无人机、高空瞭望等科技信息手段的问题精准化发现技术体系,形成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推动执法监管向科技型、智能型转变。加快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数字化转型,推进“宁波市生态环境综合监管与协同平台”建设,完善并推广宁波环境地图,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协同管理“一网一中心一图一库一码”建设。组织开展各类专项执法行动,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无缝对接”体系,实行重要案件联合挂牌督办,坚决制止和惩处生态环境违法行为。紧盯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常态化抓好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强化“三库一队”建设和辐射日常监管,形成“保证重点、辐射周边、相互策应、网状覆盖”的环境应急体系,筑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四)实施高质量发展服务工程,持续提升绿色发展水平。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推进环评审批服务改革拓区扩面,探索开展环评与排污许可融合试点,探索建立小微园区环境准入标准和北仑小微园区环境保护“绿岛”建设试点。完善重大项目环保服务机制,保障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完善新型生态环境咨询服务体系,开展100场“生态环境议事厅”、31次“生态环境集市”等扶企惠企行动,打造有全国影响力的生态环境社会治理新模式、新品牌。推广企业“环保码”管理,引导企业自律守法。探索建立第三方中介机构诚信档案制度,实行失信惩戒和市场退出机制,形成公开透明、规范有序和诚信自律、监督有力的环境治理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