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提案议案

宁波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市政协十六届一次会议第527号提案的答复

邵珺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六届一次会议提出的第527号提案《关于推动宁波建成省级“无废城市”的建议》收悉。感谢您对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经商市经信局、市教育局、市住建局、市综合执法局、市金融办,现将有关意见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彭佳学书记在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以全域建设‘无废城市’为引领,巩固扩大污染防治成果。” 市政府成立25个市级部门组成的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专班,形成生态环境部门牵头,各领域主管部门有效配合的良好工作格局。2020年8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宁波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正式启动我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以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原则,制定目标清单、任务清单、项目清单、责任清单,建立联席会商、调度通报等8项工作机制,逐年制定细化工作计划,推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落细,积极推动固废处理向规范化、精细化、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同时,强化制度保障,先后制定《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宁波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宁波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条例》3部固废领域地方性法规,印发实施《宁波市有害垃圾处理管理办法》《宁波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扶持暂行办法》等涉及各类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置监管、收运体系建设等方面共38项政策性文件。今年年初,北仑、奉化、宁海已通过省级评估,评定为全省首批三星级“无废城市”。

二、主要工作

一是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促进源头减量。积极开展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创建,全市累计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52家,32款绿色设计产品成功入选国家级绿色制造示范名单。开展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3个国家级工业园区完成循环化改造。实施原料替代、清洁生产、绿色供应链管理等措施,工业固体废物连续两年负增长。积极营造垃圾分类氛围,压紧压实物业、企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等主体责任,建立“不分类不收运”的倒逼机制,城镇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100%,生活垃圾分类整体工作连续4年位列全国重点城市前三,生活垃圾产生总量持续负增长。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建筑泥浆现场固化工艺,2021年建筑垃圾处置核准量同比减少20.5%。扎实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全市化肥和化学农药使用量及其包装物实现连续8年下降。

二是完善全过程产业链促进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全市粉煤灰、脱硫石膏、冶炼废渣等大宗工业固废实现全量利用。深入推进两个收运体系建设,科学布局19个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收运中心和11个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运中心,覆盖全市各区(县、市),以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为基数,按照“应纳尽纳、应收尽收”的原则,扩大两个收运体系覆盖范围,目前一般工业固废和危险废物收运体系分别覆盖企业6万家和2.1万家,企业覆盖率均达100%。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系统完善我市固体废物处置利用设施体系。截至2021年,全市累计建设危险废物处置利用企业32家,处置利用总能力达321.7万吨/年,居全省首位,整体能力富余。积极培育骨干企业,基料化、原料化等多渠道推进秸秆利用,2021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96.96%。

三是推进设施建设保障处置无害化。累计建成15座生活垃圾集中处置设施,其中生活垃圾焚烧设施8座,焚烧能力达11500吨/日,满足全市生活垃圾处理需求,餐厨(厨余)垃圾集中处置设施实现全覆盖;建立一般工业固废与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协同处置机制,年协同处置约20万吨,有效解决一般工业固废处置难题。累计建成50座装修垃圾综合利用、分拣处置设施,年综合利用、中转处置能力约1300万吨;在2395个小区配置可回收物回收站点,网点覆盖率达92.76%。在全省率先建设病死动物无害化集中处理设施,累计投运6座,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率100%。累计建成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95家,投用新型全密闭智能渣土车近2000辆,建筑垃圾产生量与处置利用能力基本匹配。

四是强化数字化监管保障环境安全。制定“无废城市”建设集成应用平台建设方案,搭建“1+9+N”体系,即建设1个“无废城市”综合治理服务平台,打造一般工业固废、危险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业废弃物、医疗废物、再生资源、废水、废气9大核心业务应用,从固废治理难点、堵点入手,开发N个多跨场景应用。目前建筑垃圾监管信息系统、医疗废物处置监管平台已建成投运。创新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排查手段,确认非正规垃圾堆放点737个,整治完成率100%。持续开展工业固废、生活垃圾专项执法,打击各类违法行为,2021年全市查处固废环境违法案件115起,罚款1635.4万元,行政、刑事拘留36人,起到了有效的震慑作用。

五是营造建设氛围普及“无废”理念。加大“无废城市细胞”建设力度,在2021年成功创建465个“无废城市细胞”的基础上,印发《宁波市“无废城市细胞”建设2022年度工作方案》,进一步部署开展无废工厂、无废园区、无废乡村、无废学校、无废医院、无废工地、无废景区等558个“无废城市细胞”创建工作。2021年,奉化大堰镇箭岭村的“无废乡村”建设典型做法获得央视专题报道。拓宽回收利用途径,建立“全品类、全区域、一体化+公共服务”的“搭把手”回收模式,将废玻璃、旧织物等低价值资源纳入回收体系。2021年实现资源回收近10万吨,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纺织废弃物创意回收利用”荣获国际固废协会颁发的全球沟通宣传大奖。

三、下步工作安排

虽然我市建设省级“无废城市”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设施亟待提档升级,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尚需进一步提高,监管能力有待持续加强等问题。

您提出的制度创新、技术升级、产业支持,提高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等建议,我们非常赞同。在下一步工作中,将按照2022年建成省级“无废城市”、2025年完成国家“无废城市”建设的目标,全力推进建设工作,重点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是全力推动,高质量建设省级“无废城市”。充分发挥“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专班牵头作用,对照《浙江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管理规程》,精细化梳理建设指标,逐项确定指标现状值和目标差距。对目前还存在差距的目标指标进一步强化责任落实,倒排时间进度,强化帮助指导,落实具体措施,加快补齐短板,确保各项指标全部达到要求。强化问题整改,针对中央、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各类专项督查、长江经济带警示片曝光涉及的固体废物环境问题和“举一反三”大排查大整改发现的固体废物环境问题,严格按照整改要求,从严从实,按时保质完成整改任务。

二是系统谋划,高水平建设国家“无废城市”。按照国家《“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要求,强化顶层设计、多跨协同,一体推进减污降碳与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印发实施我市“十四五”时期建设方案。深入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狠抓“减量化”;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进一步提升“资源化”;构建多元协同处置体系,确保“无害化”。同时,加快推进“无废城市”建设集成场景应用建设,以数字化手段破解固体废物管理的难点和堵点,加大宣传力度,深入贯彻“无废”理念构建全面立体的“无废城市”宣传教育体系,积极营造全民参与建设的浓厚氛围。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生态环境工作的支持和关心,衷心希望您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宁波市生态环境局

2022年7月28日


抄送:市督考办,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市住建局,市教育局,市综合执法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经信局。

宁波市生态环境局办公室                2022年7月29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