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工作动态

生态文明示范创建 | 乘风破浪,象山逐梦海上“两山”共富路

地处东海之滨的象山县,三面环海,两港相拥,在北纬30度区域内,坐拥988公里长的海岸线,具有“山、海、湾、滩、岛”优越的自然生态系统。近年来,象山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创新实践“碧海银滩也是金山银山”发展之路,全力打造海上“两山”实践地金名片。

斑斓海岸美景

01 陆海统筹、多跨协同

     鱼鸥翔集描绘新画卷

象山县坚持以系统思维,重塑北纬30度海岸线新面貌。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净土、清废四大行动,2021年全县空气质量优良率提升至98.9%,县控以上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要求。推动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改革向海洋延伸,实施“蓝色海湾”整治等专项行动,2017-2021年累计完成土地综合整治3.4万亩、修复海岸线93公里。整合多部门建设力量,协同共建海上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地,推动减船转产、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增殖放流协同并进,全力守护海洋生境与生物资源。强化数字赋能,将中华凤头燕鸥栖息地——韭山列岛打造为数字鸟岛,成为“神话之鸟”的重要孵化繁殖地,繁殖数占世界繁殖总量80%以上。

中华凤头燕鸥

02 制度引领、变革驱动

    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象山县为激活闲置农房、宅基地等“沉睡资源”,在全省率先实施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和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在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明确的情况下,保障农民自身宅基地资格权,分离出的宅基地和房屋使用权可适度放活。通过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制度先行、配套完善,逐步形成了“闲置农房-引进项目-签订协议-拆建改建-颁发三证-抵押贷款-开启运营-共同致富”的开发利用路径,推动形成了“闲置农房+民宿经济”“闲置宅基地+现代农业”等多种致富模式,为乡村振兴带来土地、资金、人才,2017-2021年共引进乡村产业项目112个,引入社会投资超20亿。

精品民宿

03 文化铸魂、活化利用

     产业融合找到新路径

建好全国唯一的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传承特色海洋文化,拓展创新文旅深度融合路径。通过政策引导、出台要求、宣传扶持,活化传承徐福东渡传说等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变身非遗文创旅游产品、非遗主题民宿。迭代升级中国开渔节等传统文化节庆,策划开展首届渔光艺术节,打造中国首个滨海场景沉浸式演艺秀“渔光之城”,推动无形文化向有形产品发展。投资1.3亿元,将占地9415平方米的废弃冷冻厂改造成为全国首个海洋渔文化馆,在保留工业文明时代记忆的同时,展现了工业遗存创意化发展的绿色蝶变,2021年4月开园以来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

开渔节 千帆竞发

04 绿色增值、品牌带动

     生态富农走出新优势

实施农业“亩均超万美元”工程,打好“技术创新、绿色生产、品牌建设”组合拳,探索“橘树+白鹅”立体种养,逐步形成“地种柑橘、鹅除杂草、鹅粪肥地、地肥果多”的生态循环生产链,协同壮大柑橘、白鹅等主导产业,通过建立标准生产基地、质量追溯体系、品牌指导服务站,系统化打造“象山柑橘”“象山白鹅”等区域品牌,实现象山柑橘全产业链年产值25亿元,“红美人”柑橘享誉全国,带动橘农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加10%以上。

05 资源转换、做深体验

     滨海旅游涌现新业态

象山县依托山脉、海洋、沙滩、海岛、渔村等自然与人文资源,做深“IP、流量、体验”三大文章。借力亚运赛事举办,打响“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周末嗨象山”等品牌;深化文旅、体旅、农旅、康旅融合,创新打造户外露营、海洋运动、沉浸体验、文化演绎、婚摄旅拍等滨海旅游新场景,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美丽经济新业态,全县拥有民宿(农家乐)1156家,床位数突破2万张,成功创建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文旅产业融合试验区。2021年共接待游客614.2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5.39亿元。

亚帆中心

06 数字赋能、节约高效

     影视制作迎来新发展

象山影视城通过构建“5G+数字影视”产业创新体系、建立LED数字虚拟拍摄平台和影视数字资产库、开发智慧化影视管控平台等,利用新一代数字科技与影视产业的深入融合,实现影视产品制作效率提升和实景搭建资源消耗减少的双赢,源头减量解决道具、造景垃圾处置难的问题,推动影视产业高效绿色变革。象山影视城迎来影视发展新时代,品牌价值达到102.6亿元,稳居全国影视基地前三强。

星光不负赶路人,山海不忘有心人。如今的象山正以自身的发展实践“碧海银滩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加速美丽资源转化美丽经济,着力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万象山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