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较好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聚焦治污攻坚,生态环境质量总体高位向好
深化打好蓝天保卫战,强化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推动10个重点行业实现溶剂型原辅材料“应替尽替”,完成低VOCs原辅材料源头替代项目137个。强化产业和园区治理,整治“低散乱污”企业3431家,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451家,完成4个项目超低排放改造,全域建成清新空气示范区。强化交通减排,海铁联运量145万标箱,同比增长20.4%,总量居全国第二,淘汰更新老旧车辆约4.8万辆,淘汰国三及以下老旧营运柴油货车1443辆,主城区公交车100%实现新能源化。强化污染天气应对,部门联动、精准施策积极做好污染天气应对管控,有效遏制空气质量下行趋势。深化打好碧水保卫战,实施“甬有碧水”八大攻坚行动,全年完成14个镇(街道)、80个生活小区、2个工业园区(工业集聚区)省级“污水零直排区”以及24个市级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建成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11条,规模以上水产养殖主题养殖尾水零直排率达100%。推进北仑梅山湾“美丽海湾”和象山“蓝色海湾”建设,全市连续五年荣获“五水共治”大禹鼎。深化打好净土清废保卫战,全市629个“无废细胞”通过创建验收,437家危废重点企业纳入“浙固码”监管,建成19个一般工业固废和12个小微产废企业危废收运点,覆盖企业6.7万余家,新增危废利用处置能力20万吨/年,“无废指数”水平持续位居全省前列,北仑、奉化、宁海获评省首批三星级“无废城市”。持续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分类工作评估排名继续蝉联全国大城市第一档。全市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量12092.5万吨、综合利用率98.8%。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全年共回收生活源各类塑料102300吨,废旧农膜回收2482吨,处置率达97.3%。推进9个区(县、市)农用地土壤“源解析”和2个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同时加快构建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控、治”体系,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完成省定目标要求。
二、聚焦生态共富,美丽宁波建设稳步走在前列
着力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城市生态文明高地,制定实施《新时代美丽宁波建设规划纲要(2021-2035年)》,聚焦“七美融合”总体目标,推进实施7大类24项标志性美丽工程,建成市级生态文明教育馆,海曙区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着力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全面完成慈溪(杭州湾)、象山、四明山等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启动鄞州、海曙等地新一批次调查工作,海曙区龙观乡成为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在联合国COP15会议发布《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规划指南》地方性技术规范,象山打造“海上生物多样性”体验地项目入选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意见重点举措清单。着力推进“两山”转化绿色共富,持续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指导象山、宁海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两县正式挂牌成立“两山合作社”,海曙、江北、北仑和象山等地共4个案例入选省生态环境共同富裕最佳实践案例。
三、聚焦“双碳”引领,全域绿色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印发实施《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方案》《宁波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和能源、工业、建筑、居民生活达峰实施方案,完善碳排放基础数据,建立碳减排项目储备库,加快打造绿色低碳转型样板。启动全国首个碳资信评价体系建设及金融应用试点,相关企业平均授信额度增加80%,平均融资成本下降20%,培育推荐省级减污降碳协同试点1个、标杆项目2个,在鄞州区湾底村打造首个“都市乡村碳中和示范区”,投入1.5亿元推进梅山港近零碳排放港区建设。全市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589万千瓦,清洁能源电力装机占比达36.6%。依法依规把好环境准入关,在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试点上借势借力,结合重大战略项目布局,提前启动“三线一单”动态更新,从严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2022年市区两级累计否决污染项目200余个,对33个“两高”项目开展碳排放评价。强化绿色创建引领,2022年创建星级绿色工厂686家,绿色园区3个,其中20家企业入选省级绿色工厂名单,全省最多,20家企业进入国家级绿色工厂公示名单,数量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已建成节约型机关490家,全市覆盖率约81%;参加省级评审绿色学校58所;全市新建绿色建筑面积1966.6万平方米,其中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77.3%,同比增长3%,累计完成各级各类绿道建设471公里,完成年度里程数计划的336%。
四、聚焦整体智治,环境治理体系持续变革重塑
推动体制机制持续优化完善,优化美丽宁波建设工作机制,强化市美丽办的牵头抓总作用和统筹协调职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快速协调、高效落实,指导余姚市等6个区(县、市)设立实体化运作的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推进生态智治特色应用场景建设,完成市生态环境综合监管与协同平台一期建设,归集各类数据4.3亿条,率先在全省上线运行市医疗废物和涉疫废物精密智控信息化系统,推进“无废城市”“绿岛在线”等特色应用场景建设,谋划“浙里甬河清”精准治水平台,有效推动环境治理决策提质增效。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智能监管体系,全省首个生态环境卫星遥感应用基地落户宁波,综合利用卫星遥感、水电监控等科技手段,开展精准监管。推行生态文明制度集成创新,以“十大改革案例”评选活动为载体,推动6大领域37项生态文明体制创新举措落地实施。探索建立生态环境观察员制度,邀请人大代表、环保志愿者和行业专家等为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督促重点问题整改。将打捆环评、多评合一、环评及排污许可“两证通办”等措施在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全域实施,进一步放大“放管服”改革红利。
五、聚焦短板补齐,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扎实推进
强化问题整改落实,以“七张问题清单”为牵引,建立和完善督察问题销号和整改管理“双机制”。2022年,各类上级反馈问题总体整改销号率达87%,整改时效稳居全省前列。其中,镇海区新福钛白粉厂露天堆放红石膏问题整改工作入选2022年国家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正面典型案例。强化举一反三查改,打造生态环境信访直通车2.0版,深入开展“大排查大整治大曝光”行动,排查整改生态环境问题2万余个,助力国家长江经济带警示片披露问题首次实现“零曝光”,并解决了一批影响群众利益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全市涉环保类信访量下降4.1%,省委专项督察被动发现问题为历年最少,交办信访降幅全省排名第1,“七张问题清单”管控力指数位列全省第3。强化治理设施提能,完成5家污水处理厂新扩建工程,新增污水处理规模28.9万吨/日,完成7家污水处理厂清洁排放改造,新(改)建城镇污水管网214.6公里、镇级污水管网128公里,完成管网检测2098公里,修复管道365.6公里,清淤管道6942公里,开工推进生活垃圾焚烧扩容项目2个。
六、聚焦效能提升,执法监管助企惠民齐头并进
依法依规抓好生态环保执法监管,实施执法效能提升等六大行动,深化“公检法环司”联动机制,突出自动监控弄虚作假与危险废物违法犯罪“双打”。2022年,共计检查企业近1.5万家次,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790起,行政处罚1.14亿元,移送公安行政和刑事拘留56件,查办大案要案11起、涉刑案件18起,有效发挥执法监管的震慑作用。持续加大助企帮扶力度,实施助企惠企稳增长促发展十条措施,全链条保障60多个总投资超2000亿重点项目落地。探索建立全国首个“152”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体系,近300家企业被纳入执法正面清单,做到对守法企业强化帮扶、“无事不扰”。开展“生态环境议事厅”活动90场,“环保管家”服务企业超2.7万家次,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持续加强排污权交易和生态损害赔偿工作,有序推进我市排污权交易从政府定价、线下交易向市场竞价、网上交易模式转变,2022年8月纳入省平台以来,已开展18场网上竞价交易,成交122笔,成交金额670万元;推动生态环境、自然资源规划、农业农村、水利等部门各司其职、协同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案件办理多点突破,全年共办理生态损害赔偿磋商案件64件,涉案金额1127万元,同比分别提高128.6%和52.3%,办理质效位居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