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于浙江宁波鄞州区甬新河两岸,只见流水清幽、草木葱郁,不时有造型别致的亲水露台挑向河中央。三三两两的路人或是漫步休闲,或是健身运动,一汪碧水成为在此创业、生活的人们提供了休养生息的“惬意港湾”。波光涌动中,甬新河省控会展中心断面水质也从Ⅳ类跃升为Ⅲ类。治理一条河,变美一座城,背后有何秘诀?
“甬新河是我市内河水网中最长的一条人工河,该断面位于河道水系末端,流经区域人口密集较大,水体流动性不足,治理难度大。自纳入全省地表水重要水体的清单化精准管控后,甬新河治污攻坚的步伐得到全面提速。”宁波市生态环境局鄞州分局副局长黄津介绍,实施截污纳管、管网提升项目,打通区域补水引水通道,建设智慧治水平台...一项项举措袪“沉珂”、治“顽疾”,推动水质蝶变。
如今的甬城大地,碧波清流随处可见,主要得益于浙江建立实施以预警调度和分级管控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地表水重要水体清单化管控制度,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水质波动反弹和超标风险情况。
关于该管控制度,其中,针对国省控断面和跨行政区交接断面、主要入海河流控制断面等方面重要水体,建立红色、黄色、绿色三色管控清单,涵盖158个国控断面、296个省控断面(含国控断面)、144个跨行政区交接断面、114个主要入海河流控制断面,重点关注近年来水质未达到Ⅲ类或超Ⅲ类风险较高的国省控断面,以及总氮超标的入海河流控制断面等红色管控清单。
针对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重点湖库、重点流域,以及城市(含县城)黑臭水体和返黑返臭风险点等方面重要水体,建立风险管控和常规管控两级清单,涵盖了98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44个重点湖库和流域、86个城市(含县城)黑臭水体和返黑返臭风险点,重点关注风险管控清单中的太湖、千岛湖、钱塘江等重要水域。
宁波深入贯彻、持续用好该制度,守河湖健康,护碧水长流,为打造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标杆之地夯实优美水环境质量基础。
日前,应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和宁波市生态环境局邀请,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家长江中心、东华大学环境学院、上海环科院、宁波环科院、宁波大学等20余名“治水”专家齐聚宁波市象山县,围绕大塘港浮礁渡国控断面水质提升工作献智献力。
大塘港流经象山4个乡镇,由于农业面源污染,大塘港浮礁渡断面水质富营养指数较高,治理难度大。
调取监测数据和现场勘察后,专家组指出,要精准高效生态治污,摸清主要污染因子氮磷、COD的来源和贡献率,全力控源截污,用自然的力量、生态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大塘港水质,改善生态系统。
流水泱泱,沃野无限。如今,走在大塘港畔,数千米的沟渠向农田延伸,大片湿地中的水生植物郁郁葱葱,形成一道靓丽的绿色风景线。作为大塘港流域农业面源精准治污的有效途径之一,生态拦截沟渠通过在沟渠中设置拦水坎、透水坝、植物群落等节点,拦截、滞留、吸收随农田退水流失的氮磷元素,数万平米的生态湿地在接纳多余的农田排水的同时,可过滤、吸附、沉淀、降解农田排水中氮磷等物质。
“我们成立大塘港综合治理专家团队,从极端干旱、内源污染等角度精准分析库区耗氧污染成因、驱动机制及防治方向,按照‘源头减量、过程拦截、末端净化’总体思路,编制大塘港水质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实现工程措施和生态修复并举、综合治理和长效管控齐抓。”宁波市生态环境局象山分局副局长张加业介绍说。
精准施策下,大塘港国控断面水质由单月劣Ⅴ类提升至Ⅲ类,实现“国考”达标。
“现在水质好了,村里还建了绿化步道、凉亭,晚饭后都爱来这里散步。”居住在大塘港浮礁渡旁的礁横村村民金丕忠对水质的变化由衷竖起了大拇指。
不仅如此,宁波还依托省级工作专班,借助专家力量,重点梳理分析红色管控清单中的国省断面所在水体的基本情况、历年水质、问题原因等情况、全面排查水体污染源及主要污染源污染贡献,逐一研究制订水质巩固提升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