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污染防治 » 水污染防治

宁波3个园区通过首批省级星级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认定

近日,省生态环境厅、省经信厅、省治水办公布了第一批浙江省星级工业园区“污水零直排区”名单,我市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仑表面处理中心、鄞州电镀集聚区等三个园区入选。

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制度管长效、降碳多协同,共建绿色生态石化产业基地

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东海之滨、杭州湾南岸,规划总面积约42.25平方公里,以石油化工、电镀、印染等行业企业为主,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首批千亿级石化产业基地,也是全国七大重点发展的石化产业基地之一。2022年宁波石化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3248.8亿元,占全市石化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约62%,亩均产值位居全省经济开发区第一。

创新驱动污水零直排,数字赋能治水能力

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国家生态文明政策的积极践行者,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推进污水零直排。全面完成企业雨污分流和废水明管化输送改造,污水总管线长约42公里,实现公共雨污水管网全覆盖。2022年12月,园区建设首套溯源预警系统,管理36个市政管网雨水排水口和106家重污染涉水企业。2023年10月,园区上线试运行“绿色石化五水慧治平台”,整合数据实现环保管理“一张图”,动态更新企业信息“一份清单”和排水设施“一份档案”,为园区数字化治水提供支撑。园区还运用无人机、无人艇等技术开展河道体检活动,为探索科学治理提供数据参考。

顶层设计保障长效运行,互联机制立体提升管理

通过优化顶层设计,制定并试行了《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零直排区”长效管理制度体系》,保障制度的长效稳定运行。发动基层网格员入企核查,开展分行业、多批次、全覆盖的“回头看”专项排查整治,引入第三方力量对企业的专业化指导。建立互联机制,引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及时了解最新的政策、规范等支持文件信息,校正创建目标和方向。联合各部门开展企业标杆创建和现场提升等工作,通过智慧化监测监控和日常巡查交叉覆盖,提升管理效果。

生态修复推进减污降碳,标杆创建带动绿色转型

园区在全省率先开展近海环境修复治理,建成2700亩生态防护林、12公里护塘河、3公里观鸟湿地,提升节点景观。水资源循环化利用成为新的发展策略,工业中水和雨水收集用于生产,降低产品水能耗和单位用水量。产业互动成网,减少中间环节污水排放和处置,实现水资源利用效率本质性提高。创建标杆典型,形成以点带面,整体带动基地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原料煤炭消耗总量削减等,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同时,探索“污水零直排”标杆企业培育模式,制定并印发了标杆企业培育及认定方法,以标杆促进企业看齐。


宁波市北仑表面处理中心:深化“绿岛”模式 实现智慧园区全领域管理

北仑表面处理中心位于宁波市北仑区柴桥街道里大湾路128号,是以电镀为主导行业的工业集聚区,于2022年6月建成投运。园区目前入驻电镀生产企业10家,按照统一规划布局,建设有26栋电镀厂房,按照共建共享、环保监管统合统一的“绿岛”模式进行治污工程建设,建成一座日处理能力为2800吨的电镀废水站及一套1400吨/日的再生水系统,入园企业生产废水均集中进入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

结合智慧管理平台建设,园区围绕以雨污全分流、污污全分质、污水全收集、排放全达标、监测全覆盖、风险全防范、制度全健全为主的“七个全”目标,打造电镀行业高质量“污水零直排区”,实现雨污管网可视化、管理数字化、减污降碳协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北仑“绿岛”经验和模式。

共享“绿岛”治污,探索“绿岛”监管

园区共建共享污水设施,实现涉水污染物统一收集、集中治理和稳定达标排放;建设危险废物集中收集储存“绿岛”项目,完善北仑区小微企业危险废物统一收集、暂存和运输体系。建设区块链赋能环保绿码应用模块,实现园区企业“e企管”全覆盖;建立以绿色保险为主、环保管家为辅的第三方机构服务体系,为园区及企业提供环境管理及污染治理一体化服务和解决方案。

废水地下管廊建设,排口可视监管监控

园区创新式废水集中收集地下管廊全长约536米,安装了全程的视频与流量监控,以及有毒有害气体报警仪器,进行实时监控,各电镀企业生产废水经重力流通过地下管廊分质分流送至废水站进行处理;园区污水管网末端设置有水质在线监测,企业雨水排放口、园区雨排口、园区外主要节点雨水管网均设置pH在线监测与流量监控,实现实现“源-网-厂-口”全要素、全流程监控。

聚焦数智赋能,实现多跨协同

园区智慧管理平台,以环保管理“一张图”为基础,将企业管理“一份清单”、排水设施“一份档案”结合,实现点位数据互通,数字化管理,九大模块集成运营、能源、环保、应急、调度等功能,水、气、固、地下水数据完成上下层级多跨协调,北仑生态环境协同平台自身又横向斜跨农业农村、应急管理、气象、水利等不同职能部门,实现了横向多部门协同办公。


鄞州电镀集聚区:高标改造提质 模式创新提效

鄞州电镀集聚区位于宁波市鄞州区首南街道都市工业区内,于2017月6月正式投入使用,是鄞州区生态百亿工程实施项目之一,园区范围内共有23家电镀企业,其中规上企业21家。园区先后获得浙江省数字化小微企业园,浙江省“无废工业园区”建设的无废城市细胞,宁波市三星级小微企业园,宁波市绿色园区等荣誉称号。园区作为全国3个电镀园区之一,参加国标修改调研会,为电镀行业提供了鄞州经验。

一是“一网治理”优化前端减排。推进雨污管网可视化、减污降碳协同升级。在生产废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多厂专管”管廊化输送的基础上,通过修正局部管网路线、明渠化改造园区内8公里地下雨水管网、缩减雨水排口、安装多指标在线监控并与雨水排放口应急切断阀门联锁等方式,实现废水收集、处置、排放等流程可视和全面管控,并在全省率先应用含铬废水增设除镍、含镍废水增设除铬工序,进一步减少源头污染。应用以来,减少废水COD排放量1.06吨。

二是“一图监管”强化中端控制。构建“631”绿智汇管理平台,围绕“雨污全分流、污污全分质、污水全收集、排放全达标、监测全覆盖、风险全防范”六大目标,以废水、废气、危废三大可视化系统为基础,依托一个行业协会服务园区发展,通过构建“源-网-厂-口”全流程监控体系,实现企业端、管网、处理厂、排口全过程的水、气、固污染一图管理,及时发现并消除环境隐患。截至目前,对园区内23家企业及163条生产线实现监管全覆盖,发现并整改问题646个,实现问题闭环。

三是“一体循环”深化末端利用。在4个片区污水处理站统一安装中水回用系统,为企业提供中水回用、槽边水回用、逆流漂洗等功能,利用反渗透膜截留中水电解质,使其达到电镀车间回用水标准,中水回用率提高至3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60.5%。开展水平衡核算识别异常排污,水平衡率保持在90%左右。此外,在园区企业试点设置储能装置,夜间储能白天供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园区还与宁波热力有限公司签署协议进行集中蒸汽供热,减少分散用能损耗;园区14家企业安装光伏发电机,总容量达168千瓦时,节电96万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435.14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