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拥有十分丰富的海洋资源,也面临着海域水质维护的艰巨任务。近年来,宁波认真贯彻落实“两山”理论和海洋强国战略,扎实推进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整体治理思维,全面优化总氮治理管控机制,实现全市近岸海域水质全面转优。目前,全市国控入海河流总氮浓度、劣四类海水面积等多个关键数据,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主要做法是:
一、突出“分”,一河一策源头治理。科学编制全市主要入海河流总氮、总磷控制三年计划,逐一明确控制范围、控制目标、目标评估等各项指标。指导各涉海区(县、市)结合实际制定“一河一策”实施方案,从“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管网建设养护、新型脱氮技术应用等方面,提出具体细化落实措施。组织全市5条国控入海河流的责任部门,严格对照上级发布的各类技术指南,编制总氮治理管控方案。会同中国环科院等专业力量,对重点入海河流开展总氮溯源分析,分析提出总氮减排技术路径,编制多源协同防控技术方案。创新空间管控、生态补偿等跨区县协同机制,对甬江流域超标关键断面进行协同治理,实现所有河流总氮浓度合规排海。
二、突出“合”,流域统筹系统治理。研究制订《“甬有碧水”绩效考评及资金奖惩办法(试行)》,创新“重点区域+水质断面”双考核体系,强化全流域系统治理。坚持在生态修复上做加法、在污染排放上做减法,深化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促进全流域上下游协同治理。综合实施“美丽海湾”建设和“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建立全流域巡查和问题整改机制,有效削减总氮排放量。在奉化区西坞街道开展“万亩方”农田面源污染治理试点,探索“源头减量、过程拦截、末端治理、循环利用、生态共富”的系统治理模式,基本实现连片土地农业污染“近零”排放。加大技术攻坚力度,指导镇海区试用新型生物脱氮技术,在6万吨规模的污水厂里,每年额外削减总氮130吨,实现总氮出水具备低成本极限生物脱氮至1.5毫克/升的能力。
三、突出“统”,齐抓共管整体治理。强化组织领导,成立总氮治理工作专班,发挥生态环境、资规、住建、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协同作用,强化责任体系,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强大合力。强化监督管理,加大依法行政和执法管理力度,强化环境风险防范、监督和惩处力度。强化科技运用,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无人船等新型手段,构建形成全市水生态环境实时监测网。持续更新数字化场景,在全市166条三江一级支流布设自动监测站,形成总氮控制的大数据监测、分析、研判、控制体系,以扎实的数据底座和高科技手段治理管控入海河流总氮。我市“以数字孪生为底座的入河排口精细化管理”项目,荣获全国数字生态文明优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