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鹏代表:
您在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的第305号建议《关于重视碳达峰碳中和研究及政策储备的建议》收悉。建议从国际、国内层面分析碳达峰碳中和研究及政策储备的必要性,结合宁波实际提出了重视政策储备、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的针对性建议。我局高度重视,经会同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能源局等部门认真研究,现将有关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十四五”以来,我国中央层面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相继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市级层面,我市碳达峰碳中和“1+N+X”政策体系已基本构建,持续完善中。2022年6月,市委市政府公开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方案》,六大领域主管部门牵头出台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目前我市双碳顶层工作机制已经建立,工作架构基本明确,工作路径基本清晰,政策保障逐步完善,常态化将年度各项重点任务、指标等进行合理分解,落实到各区(县、市)和各市级部门,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为我市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提供坚实支撑。
一、相关工作进展
(一)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印发《宁波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宁波市绿色制造工程“十四五”规划》等政策文件,加快推进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
一是产业转型步伐加快。紧盯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积极打造“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和“2070”工业集聚区体系,印发《宁波市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方案》《宁波市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方案》等一揽子政策,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高效低碳现代产业体系。二是示范引领成效显著。在借鉴国家级和省级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建立符合宁波实际的星级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评价标准,建立分层分级、梯次培育的绿色示范创建机制,进一步扩大全市绿色工厂的覆盖面和企业的认知度。在绿色工厂评价体系中,新增“产品碳足迹”“绿色电力占比”“零碳工厂实践探索”等加分项指标,进一步强化绿色工厂低碳属性,引导企业开展碳足迹管理先行探索。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创建三星级绿色工厂1737家,四星级绿色工厂594家,五星级绿色工厂165家,国家级绿色设计示范企业14家、绿色工业园区3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2家。
(二)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升级
印发《宁波市能源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宁波市深入推动能源变革 加快建设能源强市行动方案(2023-2027年)》等政策文件,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加快推进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化能源体系构建。一是加快能源结构转型。高标准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象山1#海上风电场(二期)工程、中广核象山涂茨海上风电项目全容量并网,宁海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重大能源项目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截至2023年底,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达到814.91万千瓦,占全市电力装机比重从2022年底的24.43%提高到30.79%,其中光伏装机总量达到617.25万千瓦,持续位居全省第一。二是协同节能减碳增效。坚持节约优先,深化节能降耗工作。2023年通过节能和淘汰落后产能腾出存量用能空间41.89万吨标准煤。深化用能预算管理工作,将用能预算管理范围在原7大高耗能行业的基础上,扩大至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非高耗能企业(供能企业除外),纳入预算企业数量达到562家,总能耗达到2961.7万吨标准煤。同时依托“节能降碳e本账”分解下达预算目标,用能预算管理数字化水平大幅提升。
(三)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
聚焦政策、机制、产品等关键环节,印发《关于推进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宁波经济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一是督导金融机构有效运用碳减排支持工具,推动央行资金高效精准直达绿色领域。创新推出“双碳保”产品,为碳减排支持工具配套免费的政策性担保。二是落实绿色金融差别化支持制度。梳理并向金融机构推送重点光伏项目、排污权企业、绿色制造、碳配额企业等绿色领域市场主体清单。实现普惠金融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与浙江省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碳账户金融”多跨场景贯通,依托自动化贴标,防范“泛绿”“洗绿”风险,引导资金精准流向绿色企业、绿色项目。三是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服务。强化权益类抵质押产品创新。丰富“甬绿E贷”产品体系,积极推广排污权、碳排放配额、碳汇等权益类抵质押融资业务。为市场主体淘汰落后产能提供专项信贷支持,进一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四是积极参与全国碳市场。国务院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规范碳排放权交易等活动,加强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生态环境部出台《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支持对可再生能源、碳汇等项目的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并参与市场交易。我市加强对企业的宣传贯彻,指导发电企业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以市场手段助力企业碳减排,第一、二履约周期我市发电企业全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碳配额履约清缴。
(四)加强碳排放管理指导服务
一是开辟服务专窗。依托宁波市企业之家网开设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服务专窗,汇集绿色低碳“政策服务、诉求办理、服务指南”等模块,帮助指导企业了解掌握国内外碳管理最新动向,收集整理企业产品碳足迹方面面临的困难诉求,及时将企业诉求按部门职责分工进行分解流转,为企业提供针对性服务。二是组织专题培训。定期举办宁波市绿色制造提升培训班,邀请国内知名“双碳”和绿色制造专家,系统讲述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碳排放管理和绿色制造路径等相关知识。三是强化公共服务。充分发挥智库的咨询、指导等作用,目前已发布3批绿色低碳领域专家库和第三方服务机构名录库,汇集各类专家109人,第三方评价服务机构59家,推出绿色制造“菜单式培训”。
二、下步工作
(一)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一是深化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我市大制造和《关于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引导扶持作用,推动绿色示范提质扩面,力争2024年创建星级绿色工厂500家。研究制定宁波市零碳(近零碳)工厂评价指标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先行先试,通过节能降碳、清洁能源替代、绿电交易等举措,探索开展市级零碳示范试点培育。二是强化绿色低碳改造升级。推进重点行业绿色化诊断行动,以纺织印染等高碳行业为重点,通过整改一批工艺落后项目、实施一批绿色改造项目、创建一批绿色示范项目,提升重点行业绿色发展水平。2024年实施绿色低碳技术改造项目300项,自愿清洁审核企业130家,创建节水型企业80家。三是加强重点行业节能提效。深化节能技改挖潜增效,深入开展节能监察、能效诊断和节能审查事中事后监管,通过节能技改和淘汰落后产能腾出用能空间30万吨以上。强化用能预算管理,因地制宜编制管理方案,合理确定高耗能行业重点企业用能预算基准能耗,强化预算执行动态监测。加强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编制全市绿色低碳技术装备产品推广目录,发布全市节能降碳示范案例,开展重点行业、数据中心、公共机构等能效“领跑者”遴选活动。四是优化碳管理指导服务。针对企业产品碳足迹核查、认证、管理、应用等全流程体系,根据国家部署要求,探索研究制定工业企业重点产品碳足迹管理服务指南,并在服务专窗中上传指南图解,为企业提供服务指导,增强企业产品碳足迹管理应用能力。通过组织现场培训和线上宣贯等方式,帮助企业及时掌握政策动向,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
(二)精准实施金融政策
一是系统构建绿色金融发展体系。积极谋划绿色金融这篇大文章,协调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与企业,打通政策落实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实现“双碳”金融政策落实落细。设立“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将金融机构绿色金融开展情况列入财政资金激励奖补范围,引导金融机构加大绿色信贷投放。二是引导加大绿色领域资金投放。继续发挥央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支持作用,推动碳减排支持工具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再贷款落地。持续拓宽绿色领域企业融资渠道,支持条件成熟的企业发行绿色公司债券、绿色资产支持证券,增强企业绿色领域企业多渠道融资能力。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方式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健全市场化、多元化投入机制,支持传统产业绿色转型。继续引导宁波现有政府投资基金投向“双碳”绿色产业领域优质项目,支持本地“双碳”绿色产业发展。三是探索推进信息披露与项目库建设工作。推动辖区内金融机构开展碳减排量信息披露,引导资金更多流向碳减排效益显著的领域。持续推进绿色信息共享机制,完善绿色项目库,引导金融机构针对项目库企业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四是强化数字赋能绿色金融发展。充分利用市宁波市普惠金融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发挥数据集成、建模分析、融资对接、风险控制等功能,线上线下多渠道解决绿色金融发展难题。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市绿色低碳工作的支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结合宁波特点和工作实际,推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1+N+X”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补充、健全我市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保障体系,加强金融政策与产业、能源等政策的协同配合,也请您一如既往地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将切实加以落实,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宁波市生态环境局
2024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