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
又是一年五一劳动节。在宁波的生态环境战线,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负如山重托,以执着之心倾注奉献之情;他们不忘初心使命,用奋斗之光擦亮甬城青绿;他们不负伟大时代,用汗水描绘美丽宁波……今天,我们走近这群“牛气满满”的环保铁军,记录他们劳动中最美的样子,聆听那些用青春谱写下的蓝天碧水之歌!
吴小玲
宁波市生态环境局奉化分局审批科科长;现挂职于宁波市生态环境局水(海洋)处
其协同推进的“聚焦生态环境•奉化议事厅”被生态环境部评为2019年全国十佳公众参与优秀案例、环评第三方市场增值式治理改革入选2023年营商环境“微改革”省级项目库项目。获得2021年度全国生态环境系统政务信息工作先进个人,2024年被宁波市生态环境局推荐为浙江省改革攻坚成绩突出个人。
一头干练短发、一双清澈眼眸、一个爽朗微笑,吴小玲的雷厉风行在奉化分局是出了名的。13年来,她先后在局办公室、行政审批科工作,坚守在生态环境工作第一线。大学法律专业给了她缜密的思路,积极进取的性格给了她善于创新的勇气,就像一头“拓荒牛”一样,吴小玲在环评增值式治理改革领域不断探索,并取得一定成绩。
“我们的项目,提交了环评申请,怎么这么久还没批下来?”2022年,吴小玲从办公室调任审批科不久,像这样来自企业的质问就接到了十来次。“可事实上,这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企业找了第三方做环评,但对方服务不到位还‘甩锅’,我们环保部门是在帮环评中介‘背锅’呀。”吴小玲说,“环评机构良莠不齐,部分机构收费高、服务差,已是全国性难题。”她开始思考,企业找不到环评中介、服务不匹配需求、合作达不到目标,这些怪状能不能从奉化破题?
信息不透明,那么就让它们到阳光底下“晒”!吴小玲创新性地将奉化区的24家环评中介机构进行了列表公示,并打印出来放到审批柜台供企业取阅。依托“数字门牌”打通“中介超市”及生态环境部门、属地镇街数据,归集中介机构服务内容、执业记录、考核类别、合作评价等12类颗粒化数据,24家环评中介机构在企业面前,从此有了精准“画像”。
如今,以前打印在A4纸上的环评机构公示表,已不断迭代升级,开发的微信小程序称得上是2.0版本,手机里就能便利阅览。去年11月,最新的3.0版本则直接将“环评市场”应用嵌入到奉化30万块“数字门牌”中去,实现了环评服务“一网通办”,扫一扫家门口的二维码门牌就能了解到最全最有用的环评信息。
“我想创业,在XX区域开办一家五金厂,你们看看可以吗?”目前奉化实施的环评中介改革,集合了“靠前+容缺+联审”功能,让创业者在描绘创业蓝图时就能提前接受环保审批部门的专业政策解读和指导意见,项目能不能上马,都会得到明确回复。
吴小玲说,2023年奉化区的企业享受了这种“前置”服务650多家次,在这些提交的项目中,他们对100多个“及时喊停”,帮助企业少走了弯路。按照每个项目投资500万元计算,挽回的是超5亿元的盲目投资。
环评中介上了“网”,吴小玲同步推动了监管能力的智慧提升。通过平台定期采集进展数据、动态监测服务,至今已预警3家中介超期、违约风险,通报晾晒并督促整改4次劣质服务行为。企业对环评中介有投诉,平台还能化解纠纷。
当了13年环保人,吴小玲在工作中一直保有着那颗温热的心。“我们是直接接触服务对象的行业,一定要更多感知企业之需、企业之困、企业之难。”环评中介增值式治理改革,正是立足“小切口”,以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为目标,靶向发力,精准施策,赢得了企业和市场的叫好声。
很多人都问,啃下“硬骨头”,到底难不难?吴小玲微微一笑,“我是一个行动派,看到前路有石头挡住了,一次可以绕开它,但环评审批是我们的主责主业,总不可能每天都去绕弯路。与其这样,不如搬开石头,去解决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