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坚持把饮用水水源保护作为保障环境民生的首要任务,从源头出发科学划定水源保护区,推进水源地建设和保护规范化,用科技赋能织密水源安全防护网,取得明显成效。2013年至今,县级以上水源地水质优良率连续十年保持100%,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均被评为2023年度省级“优”等,数量和优秀率均排名全省第一。
一是科学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按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等要求及时划定水源保护区,明确水源保护区边界范围。2019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千吨万人”及以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省级试点工作,2020年,统筹兼顾历史现状和发展问题的解决,适当优化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范围,编制完成《宁波市“千吨万人”以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目前,我市共有51个“千吨万人”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其中市级饮用水水源地4个,县级饮用水水源地9个,“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38个。
二是推进水源地保护规范化。通过设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和隔离防护设施等措施,持续推进“千吨万人”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在完成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勘界定标报告编制的基础上,启动“千吨万人”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编制环境调查报告51份。截至目前,全市“千吨万人”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共设立界标累计926个、交通警示牌285个、宣传牌895个、物理隔离防护设施146公里。
三是“技防+人防”织密防护网。强化水源地风险排查,利用电子围栏、无人机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巡查监管效率,同时建立市、镇、村三级网格监管体系,加大日常巡查力度,对巡查发现的问题及时交办整改。累计投入888万元对13个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进行电子围栏体系建设,安装监控点位214个,目前共发现预警信息7348件,结合人工进行有效鉴别和筛查之后,均交办属地解决并完成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