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区作为浙江省重要的海水养殖基地,区域产业面对着海水养殖尾水排放分散、处理成本高、达标稳定性差、监管难度大等共性挑战。
尾水处理池
为推动产业绿色转型,鄞州区以瞻岐镇为试点,创新构建“六区四坝”生态治理模式,探索出一条集体制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监管创新于一体的海水养殖尾水治理新路径,有效破解治理难题,为沿海地区破解海水养殖尾水治理提供“鄞州样本”。
鄞州瞻岐镇依托集体土地统一管理优势,整合分散养殖户,委托专业养殖中心统一运营。通过统一规划,集约利用1700亩养殖区域,并在养殖区尾部集中预留约4万平方米用地,专项建设尾水集中处理设施,有效解决散户模式下土地零散、尾水收集难、处理设施落地难等核心矛盾。
针对海水养殖环境下传统“三池两坝”处理模式适应性差、处理效能低等问题,鄞州区前瞻性构建“六区四坝”生态工程治理体系。对养殖基地78个池塘实施标准化改造,配套完善独立进排水系统、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为源头分质收集尾水奠定坚实基础。目前出水总氮、总磷浓度稳定优于省标一级限值,显著缓解近海水体富营养化压力。
创新设计“六区四坝”生态链,将尾水处理区科学划分为预处理区、沉淀区、曝气区、生物膜区、藻贝鱼生物处理区、生态浮床区六大功能区,并建设4道生物滤坝。通过物理、生物、生态等多重屏障,形成系统化的梯级净化体系,显著提升污染物去除效率,化学需氧量及总磷去除率提高75%—90%,保障尾水水质稳定达标。
养殖池
针对各功能区特性,鄞州区精准耦合差异化技术工艺:预处理区与沉淀区通过物理沉降拦截大颗粒污染物;曝气区采用微纳米气泡技术强化增氧与氮磷分解;生物膜区依托载体微生物深度降解污染物;藻贝鱼区应用“藻—贝—植”异位耦合技术转化营养盐资源;生态浮床区利用耐盐植物根系吸收进一步去除氮磷;各功能区衔接处设置生物滤坝,借助活性滤料的透水性和微生物代谢作用拦截和降解污染物,构建多级屏障体系。在实现污染物高效靶向去除的基础上,藻贝鱼区配套养殖经济贝类,仅试运行期间蛏子养殖收入约15万元,有效拓宽养殖户的收入渠道,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形成“污染治理+生态收益”协同推进的新模式。